也因此,导致西方的中亚、西亚历史至今都混乱无比,连地名都对不上……
尽管在华夏历史记载中,西亚、中亚的历史1点儿都不乱,其透明清澈、如山泉水1般。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旧朝的亡国奴,成为新朝的2等公民,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臣少仕伪朝(蜀汉),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李密《陈情表》
但类似入晋蜀人般,达到“5年内名臣勋旧沦为厮剧者5百余家,诸葛亮、费祎、蒋琬后人亦不能免”的夸张程度,也属实罕见。
对比东吴来看,吴亡以后,朱、张、顾、6权势依旧,但蜀汉旧臣,却沦为与仆役为5,判若云泥。
理由显见。
在东吴占统治地位的是扬州大姓,但在蜀汉占统治地位的却是荆楚士人。
以《蜀汉人士仕宦表》而论,3百余蜀汉官僚的记载中,籍贯荆州者,占据约1半的比例。
剩余则由外州(主要是跟随刘备转战中原的旧人)与益州士人均摊。
实际统治蜀地的,就是荆楚集团。
换言之,蜀汉的上层,是外来殖民者。
这群殖民者的祖先大多来自外州,但入晋后却被迁徙到河东、洛阳等地。
他们既无法返回北国的故乡,也无法留在川蜀的新巢。
农业文明时代,土地即是财富。
失去了封地食邑和庄园奴客的荆楚子弟,无处谋生,自然沦为苦工,与杂役为5。
诸葛亮当年为家人留下的“薄田十5顷、桑树8百株”也无疑被晋朝没收。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8百株,薄田十5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
”
--《蜀书诸葛亮传》
按1顷为百亩,诸葛家族的庄园占地1千5百亩,也不为少了。
但诸葛亮“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的幻想却最终破灭,其嫡孙诸葛京,长期“流徙中畿,与世沉浮”,可见亦曾沦为厮剧之徒。
姜维之乱,虽出善心,却最终导致咸熙元年(264)的蜀汉官僚大迁徙。
不仅刘禅以6十高龄沦为司马群贼的玩物,连宗预、廖化这种须发皆白的垂死老朽,也被逼上路,最终卒于半道。
这可以说是标准的好心办坏事了。
从另1个角度看,昔日在川蜀作威作福的殖民者,入晋后因身无1技之长,沦为杂役奴隶,也算“尸位素餐”之下的必然。
这与宇宙大将军侯景乱南梁时,王谢子弟因缺乏生存能力而活活饿死,有着惊人的相似。
及侯景之乱,(士族名流)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颜氏家训》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又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