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在江东,其实也不算是一帆风顺。
因为鲁肃的起点并不高,当年袁术虽然也听到了鲁肃的名头,不过只是派人给鲁肃捎个话,表示让他『就署东城长』,大概就是一县令吧,鲁肃不愿意,再加上觉得袁术这个人傲慢无礼,于是就没去。
斐潜也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觉得只是坐在厅堂之内,和鲁肃说几句,就让鲁肃转头就拜,显然不太现实。
鲁肃想要获得的,或许和历史上诸葛亮想要获得的,相差不多……
后世之中,斐潜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人。
正所谓宁为鸡首,不做牛尾。
小公司是老总,大公司是职员。
鲁肃是有大志向的,他想要的,是受到重用,至少是要能在主公身边出谋划策的那种,袁术就给了个县令,鲁肃当然不愿意,有人可能会说,那从低做起,也可以啊,县令作为起步也不小了吧?做出了成绩,自然会升官的嘛,人要脚踏实地。
那不行,汉末三国的风气就是这样的,名士普遍是不愿意从低做起的,鲁肃虽然不是名士,但也深受这种风气影响。比如后面的庞统,刘备给他了个县令,庞统也是不愿意好好干的;再比如蒋琬,刘备也给了他个县令,他也不好好干。大家想的都是凭自己的才学跟名气,一步登天,成为主公身边重臣的,当不了重臣,宁愿在家窝着,也不愿意出去当小官。
这是整个大汉的问题,单独指责鲁肃一个人显然也不合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鲁肃在孙策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因为那个时候有张昭在鲁肃头上压着,直至孙权时期,张昭有些倚老卖老,孙权很不满意想要提拔自己的智囊团,鲁肃这才抓住了机会,成功跻身江东政务的决策圈子。
斐潜觉得,这一点倒是可以考虑一二……
斐潜带着鲁肃一行,直奔郑国渠。
冬日虽然苦寒,可也是修葺水渠最好的时候。
这个时候不需要太多灌溉农田的水量,所以可以将水渠的封堵起来,清理淤泥,检查有没有渗水,或者是垮塌的地方,以待来年的春夏之水。
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想要发展,必然就必须要重视农业。
农业不强,一切都是浮云。
五胡乱华期间,也不乏有强横到令人胆寒的部队,可是这些家伙不事生产,没粮食了就吃人,最终被灭得干干净净,就算是个别残余也改名换姓,躲藏起来。
斐潜收回关中的时候,便是大力的发展关中农业,尤其是在农具之上,设立专门的机构,调派专业的人员,进行分配,教导,使用,提高了关中整体的农业生产效率,尤其是在利用牲畜方面更是超出了原本东汉一大截,使得关中的耕作更趋合理和精细。
尤其是斐潜将关中一部分的土地从大小地主阶级里面剥夺出来,释放到了普通农户身上,也就自然诞生了大量的自耕农,或是依附在斐潜机构之下的屯田农。
这些自耕农和屯田农,种田的积极性明显会比农奴或是佃户要更加的高昂,不仅是耕作自家的农田,还会想方设法的拓展其他方面的经济收入。
和东汉原本体制不同,斐潜不仅是注重耕田,也注重畜牧业的发展。
关中不像是之前那样的随意焚烧荒地,开辟耕田,而是有意识的保留了一些草地灌木地,交错在田亩之间,作为耕牛或是驽马,以及部分的羊鸡等经济牲畜的保留地。一来方便农户就近取草,饲养牛羊,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水土,不至于大量的黄土流失。
这样的举措,在大汉无疑是头一份,也是从有汉以来,第一次出现了综合农业,交叉开垦利用的模板。
保持的草地灌木,不仅没有让耕地减产,相反,耕牛的使用,以及牛羊等动物的粪便,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进一步改变了长安以及周边陵邑的卫生环境!
以前牛羊粪便没人去管,走到哪里便是拉到哪里,然后巡检检查罚款,依旧没能改变多少这种习惯。只要巡检没看到,或是没能管得过来,便是人和牛羊一样,随地乱拉。
可是等堆肥技术开始拓展到了关中各地,粪便便是忽然抢手了起来,不仅是城市之中开始有人专门收集粪便,就连在城池之外的道路上,若是老农见到了牛羊拉的粪便,都会笑呵呵的顺手捡走,放入自家的堆肥之中……
于是乎,道路就一点点的变得干净了起来,街道上的屎尿也渐渐的消失了。
任何技术,肯定都是要有前置条件的,在华夏,这种前置条件就是生存的压力。
华夏民族,是需要有一定压力的,外在的,内在的,都是要有一点。
如果不是华夏人口众多,就无须开垦那么多的土地,也就不会从关中一直迁移发展到平原地区。
如果不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其他部落的拦阻,也就不会有什么统一华夏的进程,根本就不会出现什么大一统的国家。
就像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西欧,直至中世纪,依旧是满街的屎尿,农夫耕作也还是用木棒在地上戳个窟窿,然后丢些种子了事,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么迫切的农业需求,更不用说去花心思改进什么技术了,几百年下来,依旧刀耕火种,用着华夏早就已经抛弃了不知道几百年的农业生产模式。
可有意思的是,就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忽然之间,西方所有的思想家科学家都在短时间内统一开窍了,在屎尿满街当中开始忧国忧民起来,成批成吨的技术开始打包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