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淮安府、扬州府等地的乱局和黄河、运河、私盐、各贼寇等脱不了关系。
永乐年间,朝廷为了修建北京城,大肆砍伐树木,致使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破坏。
随之而来就是大量泥沙被黄河水裹挟至中下游,致使“地上河”的形成。由于九边重镇多处黄河中上游,屯田制度下的过度开垦使得水土流失更为严重,黄河的泥沙含量也加大。
明朝为了保障漕运的畅通无阻,多次在黄河南北两岸筑大堤。但因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床迅速抬高,黄河中下游沿岸地势较低的州府决口泛滥,以徐州最为严重。
尽管大明朝廷多次启用潘季驯治河,解决了黄河下游多股并存的局面,但依旧没有彻底根除黄河下游的沙淤积问题,黄河不断的肆虐着徐州与两淮地区。
前世,有一部关于治理黄河的电视剧,剧中主角陈潢就是采用的“束堤冲沙”之策便是借鉴了嘉靖朝潘季驯的治河经验。
明朝时期,徐州段运河黄运合一,是南北运河中比较重要的一段。明正德以后,随着黄河日渐北徙,黄河在徐州段多次决口。
徐州城北的黄河,可以说是三年小泛滥,五年一大水灾,黄河水灾对漕运的危害越来越大。
在治理黄河、保障漕运畅通之间,朝廷自然是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保护漕运上。只要南粮北运不受影响,水患即便是再严重也都是可以放一放。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后,京杭大运河改道。经由山东微山李家口,通过邳州的泇口与泇河接通,再通过泇河东南流至河口与原运河接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没了运河的便利,徐州就此衰败了下来。
此后的徐州土地贫瘠,民生凋敝,不复往日的繁华,许多的徐州百姓背井离乡,前往他处谋生。
徐州虽算不上穷山恶水之地,但由于百姓流离失所,加之百姓悍勇好斗,盗匪猖獗,严重扰乱了当地治安。
北宋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期间,曾这样描述过徐州民风:“大胆力绝,人喜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非止为暴而已。汉高祖、项羽、刘裕、朱全忠皆在徐州百里间,其人以此自负,雄杰之气积以成俗。”
清朝,原徐州知府潘榞在《铜山县志》中称:“其民之轻犯法,而命盗案之繁且重也。推求其故,盖繇乎民贫地瘠,其民贫地瘠之故繇乎八邑皆滨黄河。河日高而霖潦无宣导之路,民间土田或不能树艺,失其业者久矣。民贫而无家室之累,遂易轻生。"
此外,徐州毗邻淮安府,而淮盐质量好、价钱低。因此,淮安府境内的盐枭猖獗,草贼、匪徒遍地。许多的逃亡而来的徐州百姓也加入其中,谋求生路。
盐与其它物品不一样,平民百姓可以不喝酒不喝茶,但是却不能不吃盐。
人若是长时间不吃盐,身体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精神萎靡、肌肉抽筋、恶心呕吐、乏力、头晕眼花等。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昏迷、全身抽搐、死亡等。
历朝历代,盐税都是朝廷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买盐就等于向国家交税。从汉唐以来,国家均对食盐施行专卖制度。
私盐不仅比官盐便宜,质量也比官盐好上许多,百姓自然是倾向于买私盐。
所以,贩卖私盐是重罪,会被砍头。
但,私盐贩子犹如过江之鲫一般,数不胜数。如王仙芝、黄巢、王建、朱瑄、张士诚、方国珍等,都曾贩过私盐。
前世,清朝的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就是扬州盐商主动请缨负责接驾、伺候。
乾隆在位期间,有个叫鲍志道的盐商在任职淮盐总商期间,向朝廷捐出白银两千万两。由此可见,盐利之巨。
电视剧《李卫当官》有一段剧情,就是李卫任职扬州知府期间打击扬州的私盐横行。其中官商勾结,贩卖私盐获取暴利如吃饭喝水般稀松平常。
各种私盐贩子是禁之不绝,官军派军剿贼,剿着剿着就成了私盐贩子的靠山、保护伞。由此,一些官员、官军与私盐贩子沆瀣一气,大发横财。
为什么影视剧总是提到扬州的私盐呢?一方面就在于明清两朝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两淮巡盐监察御史署设在扬州;另一方面则是食盐主产地在两淮,?集散地在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