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成语故事300个免费听成语故事 > 第12章(第1页)

第12章(第1页)

怙恶不悛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隐公六年》。怙(音hù互):依靠,凭持;悛(音quān圈):改过,悔改。

公元前720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去攻打郑国。郑庄公无力抵抗,就向陈国求和,陈桓公不答应。桓公的弟弟公子佗劝他说:“同邻国和睦相处,这是国家引以为荣的事,你就答应了吧!”陈桓公认为郑国是个小国,打了他也不会有什么后患,还是不肯答应。这件事过去两年多,到公元前717年,郑庄公为报前仇,出兵攻打陈国,获得大胜。

这时,有人分析这件事情引出的教训时说:好的事情不可失掉,坏的事情不可助长,“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这话是说:以前陈桓公不肯同郑国友好,坚持作恶而不悔改,这是自取其祸,到大祸临头时想挽救,也就不可能了。

后来,人们把“长恶不悛”变成“怙恶不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悔过自新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悔过:悔改罪过;自新: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西汉时候,齐国临淄地方有个名叫淳(音纯)于意的人,喜欢医学,曾拜同乡人阳庆为老师,得到了古代医学家传下来的治病的方法。当时许多医生看不好的病,他一治就好,很快就出了名。后来,由于给一个大商人家里的姨太太治病,没治好,就被诬陷为庸医杀人。公无前167年(汉文帝十三年),被当地的官吏判处肉刑(包括在犯人脸上刺字、割鼻、断足)。因为淳于意曾经在齐国大仓做过几天县令,按规定就得把他解到长安去受刑罚。淳于意没有儿子,只生了五个女儿。临走的时候,他为自己没有儿子能为他伸冤感到很气恼,叹着气,说:“生女不生男,有了急难,谁也不顶用。”

几个女儿听了既伤心又气愤,急得直哭。年纪最小的女儿缇(音tí提)萦(音yínɡ迎)忍住悲痛,立志随父到长安,营救父亲。

缇萦随着父亲来到长安后,要请求上殿去见汉文帝,看守宫门的人不让她进去。她就写了一封信给汉文帝。那信上写着:

“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宫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这封信的大意是说:我父亲淳于意做官的时候,齐地的老百姓都说他是个清官。这会儿犯了罪,应当受到肉刑的处分。我不但替父亲悲痛,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悲痛。因为,一个人死了不能再活过来;受过了肉刑,再也不能长上去了。虽然想悔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来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过这封信,很受感动,不仅同意免了淳于意的罪,而且觉得过去的这种肉刑实在太不好了,于是便下了一道诏书,正式废除肉刑。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把“虽欲改过自新”简化引申为“悔过自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之任:赴任;蜀川:四川;海内:泛指国内任何地方;存:有;天涯(音yá牙):天边;比邻:近邻。

唐高宗李治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青年文学家名叫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时,并号称“唐初四杰”。王勃在他们中是较突出的一个。《旧唐书·文苑传》说他“文章迈捷,下笔则成”。唐高宗麟德初年,十四岁的王勃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因为为沛王写了一篇与英王的鸡挑战的游戏文章,触怒了高宗,说他挑拨诸王关系,被斥驱出府。后来得了一个虢州参军这样的小官,不久又因罪革职。从此,他“远游江汉,登降岷峨”。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他远道去看望父亲,因渡海落水,受惊而死,时年二十八岁。

有一年,在长安求官的王勃,遇上有个姓杜的好朋友,要离开长安去四川做少府(县尉)。他们在分别的时候,王勃写了一首赠别诗名叫《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共八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音què确):指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辅:护卫;三秦: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即王勃送别之处;风烟:风尘与烟雾;津:渡口;五津:指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渡口,这里代指四川;意:感慨;宦游人:远离家乡外出求官的人;无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别之处。

诗的大意是:我们就要在这有三秦做护卫的京都分别了,遥望你将要去的蜀川却是一片风烟茫茫。我与你有同样的离别的感慨啊,因为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在外求官的

人!只要是互相了解的好朋友,今后虽然彼此天各一方,也会象是邻居一样的亲近。我们在将要分手的路口上,决不要象普通男女一样忧伤啼哭,让眼泪弄湿了自己的衣巾。

后来,人们便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为成语,用来说明只要是知己朋友,即便相距遥远,也会象近邻一样的亲近。

涸辙之鲋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庄子·外物》。涸(音hé河)辙:干车沟;鲋(音fù付):小鱼。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一度做蒙地方的漆园吏。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庄周家里很穷,但他痛恨当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他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甘愿过清贫的生活。

有一次,庄周家里缺了粮,他就到监河侯(官名)那里去借粟米。这个监河侯既吝(音lìn赁)啬(音sè色),又爱讲漂亮话,就满口答应说:“好吧,等我收到老百姓的租税后,就借给你三百两银子,你看行吗?”

不借给粟米也就罢了,还讲这样的不准备兑现的大话,庄周一听就很气愤,便讲了一个故事讽刺他。庄周说:

昨天,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半路上听到喊叫的声音,我寻声望去,原来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小鱼。我问它:“小鱼啊,你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小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快干死了,请你给我一升或一斗的水救救我吧!”我说:“好啊,我就动身去说服吴、越两国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小鱼气愤地说:“谢谢你的好意,我本来只需要斗升之水就能活过来的。如果象你说的去引来西江之水,等水到时,我早已上了干鱼摊子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