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更加极崇二郎,其后更敷演出“担山赶日、劈山救母、弹打双凤、梅山结义”传说,又因《西游记》及《封神演义》渲染,便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尤其在《封神演义》书中,杨戬是以主角身份出现,所占回目极多,形象愈加丰满,以至成为后世永久定位。在此书中,杨戬出于玉虚宫门下,师从玉鼎真人,助周伐纣,屡在危难之中独撑大局。又颇具智谋,人缘极佳,最终肉身成圣,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人物形象,出于宗教典籍《二郎宝卷》、《惠民大帝解厄新忏》、《祈祥品经》,文学作品《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以及各类神话传说。外表为三眼少年,容貌俊秀、身佩三尖两刃刀,更有梅山六兄弟及神犬神鹰追随,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民间俗神信仰中,不仅神威显赫、善猎能战,而且正直仁义、为民除害、显圣护民。但无论哪个来源,均说其为独子,并未提及其有长兄。
至于因何称为二郎,传谓其生母尊天为大,故号独子为二郎。此说乃系民间衍变,不足采信。实则二郎神由来,与杨戬无甚关系,而是出于李二郎、赵二郎、杨二郎三个传说。
在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影响相当广泛。自古以来,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正宗,有都江堰岷江东岸二郎庙为证。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山川地名。然而要问这位二郎神究竟何姓何名,却又是重重迷雾,难以言明。
以灌口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乃是宋真宗敕封赵昱,圣号清源妙道真君,俗称赵二郎。
但赵二郎乃是文官,庙中二郎神塑像却是顶盔戴甲、粉面无须青年郎君,便不相符。又额上多生一只竖目,手执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神犬,一看便知是杨戬。
更令人惊奇者,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将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赞颂。
一个二郎神,道经证为赵昱,塑像貌是杨戬,碑文颂为李二。一庙三神,却为何故?倘若请教庙祝,也是含糊其辞,更无确答。于是剥茧抽丝,分别推论。
先说李二郎,以及皇帝敕封。秦蜀郡守李冰在任,领导民众建成都江堰。次子李二郎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立有不世大功,故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
《宋会要·仁宗嘉佑八年》:神即李冰次子。
南宋朱熹: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南宋范成大:崇德庙在永康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
其后李二郎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又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清雍正帝认为封子而不封其父,似不妥当,故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
灌口二郎庙改为二王庙,便由来于本次皇封。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说法,便即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之士大夫文人支持。
次说赵二郎,乃道教神祇。相传隋人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
赵昱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最终赵昱手持蛟首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朝时,蜀民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称“灌口二郎”。唐太宗获知,封为神勇大将军;唐玄宗避乱逃到四川,又加封赤城王。
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治蜀,诣祠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赵二郎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二郎神,就是此公。
再说杨二郎,源于民间传说、评话小说及戏剧,如《二郎宝卷》及《封神演义》。不但将二郎神改称杨氏,且取名叫做杨戬。杨二郎便成为明清以来,约定俗成二郎神。
《西游记》: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乃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封神演义》:名叫杨戬,是玉鼎真人徒弟。
历史真相: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
有近代历史学家认为,杨二郎原型,乃是南北朝时氐族英雄人物杨难当。
杨难当,氐王杨盛次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
杨难当为氐王时,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仇池,曾据宕昌之地,邻近灌口,还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旧地,慑服于本族英雄,于是立庙崇祀,成为唐宋以来灌口神起源。
氐族先民生活在中国西北,一直保持“剠额为天”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痕,伤口涂墨,形成永久痕迹,便如竖睛,所谓天眼。二郎神塑像生有三只眼,来缘于此。东汉以后,氐人由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由是此地不仅二郎神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不少,最著名便是西康二郎山。唐朝以后氐人融合于汉族,其三目二郎神,也成为华夏民族神仙成员。
分析至此,似乎二郎神来历已渐清晰,但就此问题转入复杂,便是二郎神随从哮天犬,以及梅山六兄弟来历。
于是便有研究者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牧羊神“羊二郎”谐音讹传。
持此说者认为,灌口二郎神原型,乃是古羌民祖先大禹。
论据之一:杀羊祭神祀祖,向来是羌人世代相传习俗。
论据之二:《博物志》云: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称:民杀羊四五万计,祭赛李冰,相延成俗。
据此祀神习俗,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夏禹后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证明灌口二郎神,乃是大禹变体。
又有学者推测,灌口二郎神,最初应是羌氐部族中所崇拜牧神兼猎神。因为射猎必须携带弓矢、猎犬,故唐末灌口二郎神塑像身披甲胄、手持弓矢,脚前蹲坐哮天犬。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或由此嬗变而来。
所谓梅山六兄弟,乃是《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其来源乃是梅山七圣。
据四川民间传说,谓是猎户七人,俱是李冰次子二郎之友。李二郎曾在灌县擒斩孽龙,其地有玉垒山产煤,故有人猜测七友大概是古代采煤工。
二王庙旧有七圣殿,塑梅山七友像于其中。如今山门内小戏台横额之上,尚有木刻线雕涂金人物图像,约作于清代初年,即二郎偕梅山七圣,助李冰斗犀图。右侧绘一象鼻怪兽,身被鳞甲,长须壮汉徒手搏之,即为李冰斗犀。中绘武士八人,居中一戴冠著袍少年,腰悬宝剑,倒持三尖两刃刀,前后均有猎犬跟从,便是李二郎。其余七武士,各著战袍,前三后四,即是所谓“梅山七圣”。
二郎神与武王伐纣产生关联,始于宋朝志怪集《夷坚丙志·九圣奇鬼》,将二郎神与成汤、高宗、伊尹、周公等人并称。明人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塑造西周大将杨戬,只因叙其“炼九转玄功,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肉身成圣”,并沿用宋代敕封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封号,欲不使其成为二郎神,亦不可得。
此后再经清代宫廷大戏《封神天榜》、《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小说《说唐三传》,方史《永平府志》、《米脂县志》层层演绎,“二郎神杨戬”之称便即敲钉转脚,不容改变。杨二郎却又是另外形象,父为凡人杨君,母为玉皇大帝胞妹。故事见载于明朝《二郎宝卷》,主要事迹为担山赶日,劈山救母。但若与杨戬身世比较,似乎并无太大关联。
总而言之,二郎神乃是民间祭祀神,却也曾受历代官方祀典;既受民众崇拜,又为官方认可,实为天界重神。由于朝廷推崇,又经漫长历史源流演变,二郎神便衍生出三个身份,在儒家是被定为李冰次子,道教谓是赵昱,民间则是杨难当。明清文学作品及戏曲传说,实是以杨二郎为体,融合李、赵、杨功绩神通,创作出二郎神杨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