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军本就剽悍,闻此严酷军法,人人奋勇向前。双方刚一接战,李子通部气为之夺,当即败退。辅公祏此时竟忘自己兵力过少,下令穷追猛击。
李子通终被逼急,且亦清醒过来,复命反师再战。
杜军大败,回身便跑,督战队早已四散。李子通却因取胜轻敌,下令就地扎营,夜间不设防备。王雄诞力劝辅公祏夜袭敌营,辅公祏已经丧胆,不敢应承。
王雄诞自领本部数百人前往,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四面呐喊,有如万人之状。李子通复大败溃逃,数万人一夜之间散净。
武德三年六月初一,唐高祖李渊徙封杜伏威为吴王,赐姓李,加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同年,杜伏威再次击败李子通,将都城迁至江南丹阳(今江苏南京)。
李子通战败之后,终究守不住江都,只得主动撤往京口,继又逃往太湖。于是江西之地亦尽为杜伏威所有,成为江南第一霸主。
画外音:此番江淮三雄大战,李子通先击沈法兴过江,败回吴郡;杜伏威又险象环生,终于全胜李子通,致其全军覆没,就此独霸江淮之地。实在惊险,着实好看。
李子通收集余部,又聚二万余人。因尽失故巢,势力又远不如杜伏威,只好迁怒他人,再向沈法兴下手。于是引军向南,突袭沈法兴老巢吴郡。
沈法兴大败之余,尚未恢复元气,自然不是李子通对手,结果吴郡城陷,落入敌手,自己只带数百人逃出。左思右想,无处可去,便去投奔同乡闻人遂安。
不料闻人部以为沈法兴引军来攻,竟奋起以抗,双方大打出手。正激战间,海上飓风突起,将两家兵马皆都吹散,沈法兴不幸落水溺死。
江淮三雄之沈法兴就此了帐,从起兵到灭亡仅有三年。隋末反王,又消失一路。
李子通既灭沈法兴,占其吴郡,势力有所恢复。杜伏威闻知,为永绝后患,便派义子太保王雄诞进攻李子通。
历史真相:若依《说唐》等演义小说所云,隋朝时有个靠山王杨林,当初镇守登州,最喜收纳义子,连同秦琼在内,共收十三个义子,称之为十三太保。其实彼乃小说家言,且杨林也是虚构人物,不足采信。倒是这个杜伏威最喜收认义子,在起事创业过程中曾收三十余人,个个能征惯战,武艺高强,王雄诞便是其中之一。依此推论,则演义小说中靠山王杨林及其十三太保人物形象由来,便是出于杜伏威,亦未可知。
李子通闻说杜伏威派兵来伐,又怒又恨又怕,只得出离都城吴郡,亲领精兵据守独松岭险关,与王雄诞对垒相持。
王雄诞见李子通坚守不战,便知其上次已被自己打怕,于是感觉好笑,信心大定。
乃设疑军之计,派人多造旗鼓,日间便似麻林;夜间虚设灯火,间隔遍布,直到江畔。远远望去,便似有数十万大军,将独松岭三面围困十重,只留南面无军。
李子通前次遭受夜袭,十万大军败散于一夜之间,后来打听出敌将便是王雄诞,此番闻报带兵主帅又是此人,于是便留下严重心理阴影,一时草木皆兵。
坚持三日夜之后,李子通终于崩溃,居然自烧营帐,连夜全军南撤。又竟然自动舍弃吴郡,继续南奔,只求离此魔王越远越好。
王雄诞猛追,直到杭州城下,李子通穷蹙投降。王雄诞接受其降,振旅还于丹阳。
杜伏威闻说李子通归降,设宴为诸将贺功,席间详问此战情状。
王雄诞带比带说,口沫横飞,诸将在旁添枝加叶,便如群口相声。杜伏威愈听愈奇,每听到开怀之处,便命侍从献酒,王雄诞则未待说完,已经颓然醉倒座间。
杜伏威直摇头道:自古奇事多矣,但被吓败一国者,我从未闻之。
因一直摇头,就此便落下病症,凡听人说话,便即摇头不已。来日又设宴招待李子通及其部下臣僚诸将,李子通见其一直摇头,纳闷不已。
再次日,杜伏威便遣王雄诞率兵一千,押送李子通及其左仆射乐伯通等,前往长安献俘。唐高祖李渊不但未治罪李子通,还赐予宅第一所、田地五顷,赏赐钱物颇多。
三日之后,王雄诞辞帝还国,唐高祖重重赏赐,满载珠宝绢帛以归。
杜伏威既灭李子通,又派王雄诞进攻江淮间其他独立势力。
此时杜伏威已是江淮霸主,谁敢迎战?于是汪华、闻人遂安等割据势力纷纷投降,杜伏威终完成江淮统一,尽有淮南江东之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德五年夏,李世民率部平定徐元朗,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
当此之时,隋末蜂起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烟消云散,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用意,为免嫌疑,上书唐帝李渊,自动请求入朝伴驾。
李渊览表,当即准奏。于是杜伏威将江淮军交给义子王雄诞,自到长安朝见天子。李渊加封杜伏威为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仅次于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
李子通闻说杜伏威被唐帝羁縻于长安,不由雄心再起,乃与乐伯通商议:杜伏威既至长安不归,则江淮无首,我等何不趁此良机回去混水摸鱼,集合旧部,东山再起?
乐伯通极言称是,并怂恿道:大王待下宽厚,能得士卒之心,所忌惮者,惟杜伏威一人而已。今其已成笼中之虎,唐帝必不会再放其归山,我等逃回,必能东山再起也。
二人议定,当夜便以出城围猎为名,带数十随从出离长安,往东便走。未料刚至蓝田关时,因部下口音行动有异,便被守关士兵发现,束手就擒,又被押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