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便借悼王大丧之际,忽然甲士四起,弓矢齐发,对吴起发动攻击。吴起未着铠甲,身中数矢,情知性命难保,急中生智,乃于临死前卧伏王尸,并大喊道:群臣乱王!
屈宜臼与阳城君未明其意,继续命令弓手放箭,矢集悼王尸身,吴起亦被攒射至死,身集乱箭,如同猬刺。可叹吴起一生追求功名,落得此般下场。
丧事完毕,太子熊臧继位,是为楚肃王。
楚国新旧贵族朝贺已毕,列立两班,等候新君敕命。
肃王向阶下扫视一番,忽下令道:按楚国法律,凡以兵器加于王尸者,一律处死,并罪三族。大丧之日发动暴乱,矢集先王之尸,并射杀令尹吴起者,全部擒拿,依法惩处!
屈宜臼等闻言大骇,这才猛醒,但为时已晚。幸亏阳城君有事不曾上朝,闻讯仓惶逃走,其余参与暴乱者七十余家,都被一网打尽,更无一个逃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画外音:吴起虽死,但自其变法以来,前后不过八年光景,楚国遂以兵强雄视天下,三晋及齐、秦诸侯,闻而畏之。可见若是楚悼王迟死十年,吴起能尽其才,则楚国或能最终一统七国,成为天下共主,再无秦国之事,亦未可知。
肃王除掉旧贵族七十余家,进一步巩固王权,政令由此愈加畅通。但因其后楚国再无吴起般有奇才异能人物,故此楚国虽能稳步发展,却不再似悼王之时有声有色。
周烈王四年,卫国伐齐,攻取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
赵成侯迁邢,改称信都,建筑檀台,以受诸侯朝贺。邢地因筑檀台而至声名显赫,后被称作邢台。赵国迁邢之后随即伐卫,夺取卫国七十三邑。
魏国闻赵国攻卫,趁机出兵伐赵,在北蔺打败赵军。至次年,魏又攻取楚国鲁阳,占有黄河以南广大土地。至此魏国声势无二,已初具战国初期霸业规模。
秦国此时国力复振,蓄势已久。秦献公出兵攻伐宜阳,攻占韩国六城。
韩国由此国势不举,自此在三晋中处于最弱地位。秦国东向,自此开始。
周烈王五年,楚肃王卒,共在位十一年,弟熊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
同年魏武侯去世,因未曾于生前确立太子,二子魏罃与魏缓争位,国内大乱。
最终魏罃获胜,乃为魏君。
齐侯田午自恃国富兵强,见吴、越使命往来,俱用王号,不甘为下,于是僭称为王。
魏侯魏罃闻说田齐称王,于是亦称魏王,史称梁惠王。
其后未久,田午病死,子齐威王立,日事酒色音乐,不修国政。
九年之间,韩、魏、鲁、赵悉起兵来伐。齐国边将屡败,告急本章雪片一般飞往国都临淄,齐威王俱都置之不理。
周烈王七年,壬子,日食。烈王驾崩,弟姬扁即位,是为周显王。
魏公子缓争位失败,逃往赵国都城邯郸,向赵成侯请求发兵相助。魏国大夫公孙颀适从宋国进入赵国,因拥护公子缓夺位,遂再转去韩都新郑,劝韩国发兵破魏。
赵成侯与韩懿侯为削弱魏国,俱都同意出兵,于是各自亲率本国军队,大举攻魏。韩、赵联军在黄河以北集结汇合,然后进攻魏国城邑葵丘,一举将其攻克,由此士气大壮。继又挥兵西进,攻打魏都安邑。魏惠王子罃坐镇都城,派军迎战,遇于浊泽。
三国大战一场,赵、韩联军势盛,大败魏军,进而包围安邑。子罃在安邑城内束手无策,只好据险以守,寻机破敌。
便在此时,韩、赵联军营垒发生严重分歧,以至不和。两国之君以为胜券在握,不议攻城之策,却会商战后事宜。
赵成侯:此番必除魏君,立公子缓,割地而退,我可得其厚利。
韩懿侯:不可。不如留子罃不杀,使其与公子缓分治,则魏国一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
双方固执己见,各不相让。韩懿侯恼怒,乘夜率其军队离去。赵成侯见联军已破,自己单军势孤,不能再战,也便领军撤走。
次日天明,魏惠王闻说韩、赵联军不战而走,不由大笑:此可谓天不灭魏。
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魏国为报去岁攻伐之仇,出兵击韩,败韩军于马陵;继又引兵向赵,复败赵军于怀邑。
齐国于中看出便宜,于是发兵攻打魏国,夺取观津(今莘县观城镇)。
赵国又入侵齐国,占领齐长城。
卫国趁机扩张领土,轻而易举打下齐国鄄邑。
秦献公封子嬴向于蓝邑(今陕西蓝田),称蓝君,后代便以封地为氏,为蓝姓由来。
蜀国开明氏在位,占领巴子国嘉陵江上游一带,封其弟葭萌于此,建立苴国,都邑名作吐费城。其后秦灭蜀国,于此设置葭萌县。
周显王二年,西周威公去世,其少子根与公子朝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