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关于中国古代历史顺序 > 清词 上(第2页)

清词 上(第2页)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诗人,词人。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词作279首,其词虽音律多疏,而芳悱缠绵,怆怀故国,风格遒上。晚清著名词人朱孝臧题云:“苍梧恨,竹泪已平沉。万古湘灵闻乐地,云山韶濩入凄音,字字楚骚心。”(《彊村语业》卷三)二十世纪著名词学家龙榆生先生评屈大均词:“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真屈子《离骚》之嗣响也!”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词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词集有《骚屑词》,其词多“香草美人”特征,表明其对屈原《离骚》精神的仰慕及追随。在词风上,《骚屑词》既有“要眇宜修”的婉约词作,也有不少“豪气轶生马”的词作,还有倾向于南宋骚雅一派的骚雅词风。屈大均词的屈骚之风即其词之最主要品质。屈大均词小令、长调皆工。晚清著名词人朱孝臧题其词集云:“湘真老,断代殿朱明。

不信明珠生海峤,江南哀怨总难平,愁绝庾兰成!”(《彊村语业》卷三),朱孝臧于所举清代诸位名家,以屈大均冠首,足见屈大均词之地位。

清中期词人

陈维崧

康熙年间两大词派为阳羡词派与浙西词派,分别以陈维崧和朱彝尊为盟主。

陈维崧骈文为清初一大高手,有转移坛坫之概。其文词藻富丽,发而为词,才华横溢,倜傥豪迈,接近苏轼、辛弃疾。陈维崧,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名阳羡,世称其词为“阳羡派”。但清初的社会情况与南宋不同,而且文网严密,陈维崧不可能直接抒写和辛弃疾词一样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但也注意反映一些社会现实。其词多至1600余首,外加补遗200多首,总数超过1800首,被称为“词富无双”。陈维崧词题材、笔法比较广阔多样,特别是他的〔贺新郎〕《纤夫词》,用词直接描写人民的具体苦难事件,打破词的传统题材和手法的限制,结尾的人物对话,暗效杜甫《三吏》、《三别》的神理,很有特点。〔蝶恋花〕《六月词》其四,写农民入城的情态,也颇别致。他的词有时倾泻过甚,但如《题钟山梅花图》的〔沁园春〕词,却不愧“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白雨斋词话》)的评价。

朱彝尊

与“阳羡派”词同时崛起的,有浙派词(亦称“浙西词派”)。“浙派”的开山作家是秀水(今浙江嘉兴)朱彝尊。而秀水前辈词人曹溶著有《静场堂词》,家藏宋人遗集颇富,朱彝尊编选《词综》,多从其家假录,并常与唱酬,同以“崇尔雅,斥淫哇”为尚,可称“浙派”的先河。朱彝尊诗、文、词兼工,但在文坛的影响,却以词为最大。清初词人,出入唐五代和南北宋,各从所好,不拘一格;为了避免元明词的浮靡猥杂,朱专门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幽雅的词风。他自己说:“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所谓“恨”,有寄托沧桑之感的,也有属于艳情和其他的。在写作上,避滑避俗,用力淘洗,务归于醇雅,有独特的成就。但是遗憾的是,朱彝尊的一些咏物词颇为庸俗,例如咏美女的身体各个部位的词,备受诟病,与其提倡的“归于醇雅”,难免相悖。其弟子及浙人为词受有影响的,如李良年、李符、沈岸登、龚翔麟等人,大都以南宋姜、张及史达祖、王沂孙、蒋捷诸家为依归。

厉鹗

然继起“浙派”词人成就最大的,要推钱塘(今浙江杭州)厉鹗。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造诣,是清朝中叶文坛浙派诗的盟主,浙派词中期的领袖。厉鹗不谐于俗,耽闲爱静,沉醉山水,淡泊名利,游心世外。其创作心态偏于冷寂清幽,以“清”为其艺术审美的核心,文化品格倾重沉潜、内敛,有宋人精神。他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

厉词内容较单薄,誉之者谓为:“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艺蘅馆词选》张徐紫珊语)幽淡有过于朱彝尊,而深厚不如。康、雍、乾时期,“浙派”在词坛上占统治地位。此派词存在的缺点是境界不够开阔,语言有时流于纤碎。谭献《箧中词》评“阳羡派”和“浙派”词的利病和影响说:“自锡鬯(朱彝尊)、其年(陈维崧)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顾朱伤于碎,陈厌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得。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是符合事实的。

纳兰性德

至于当行出色,以“词人之词”著名的,首推纳兰性德,其次有顾贞观。纳兰性德词善以白描手法,直写性情,真挚动人,接近南唐李煜。所作以小令为多,亦以小令为最工,哀婉缠绵,感染力很强。他的〔长相思〕词写“夜深千帐灯”,〔菩萨蛮〕词写“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表现塞外风光,题材新颖,超越前人,尤为可贵。长调如〔金缕曲〕《赠梁汾》,一气直说,真切如话,结构浑融无迹,个性跃然纸上,是不可多得之作。谭献评价纳兰新的《蝶恋花》四首深得冯延巳、欧阳修、陈子龙小令之妙:“势纵语咽,凄澹无聊,延巳(冯延巳)、六一(欧阳修)而后,仅见湘真(陈子龙)。”施蛰存曾在《花间词新编》中辑录宋代和清代“花间”风格婉约词,清词人中以纳兰性德入选最多,词后附按语曰:“容若情真性厚,小词声色窈丽,哀乐无端,非晏欧所能限,况方回乎?篇什既富,珠玉火昆耀,亦不当屈居李重光下。谓为唐五代来一大家,可以无忝。云间词派,方当消歇之时,忽有满清华胄,远绍弓裘,陈卧子地下有知,亦当蹙额。”亦将纳兰性德(容若)与李煜(李重光)、贺铸(方回)、陈子龙(陈卧子)等婉约名家相提并论。

王国维对纳兰词真切自然的特点极为赞赏,赞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但是这句话常被后人有意无意地断章取义为“纳兰词成就,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实际上王国维所称誉的是纳兰词的清新自然风格是词人中少见的,而非认为其词成就为“北宋以来第一”,事实上王国维认为自己的词是欧阳修以来最好的(实际上当然完全不是);另外纳兰性德父辈是初入中原的满族贵族,而纳兰性德出生于北京,并无“初入中原”这一事实,纳兰性德出生后就接受纯正的汉文化教育,这为他之后轻松中进士以及填词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所谓“未染汉人风气”也只是王国维的片面之词。王国维的评价影响很大,必须加以辨别,避免断章取义,更勿挟王国维的一己偏见以自重,以免贻笑方家。须知纳兰词在清代的崇高地位并非因为王国维的赞誉而得以确立。

顾贞观作品最佳的,是寄给谪戍在宁古塔的吴兆骞的〔金缕曲〕二首。它用词代替书信,别开生面;缠绵悱恻,字字皆血泪所成,风格感情,都与纳兰性德《赠梁汾》一词相似,故纳兰性德叹为:“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弹指词》自注)

清后期词人

清后期著名词人主要有张惠言、周之琦、谭献、项廷纪、蒋春霖、龚自珍等人。谭献曾经列举了“后七家”和“后十家”,所谓“后七家”即:张惠言、周济、龚自珍、项廷纪、许宗衡、蒋春霖、蒋敦复。上述七人加上张琦、姚燮、王拯三家,即“后十家”。谭献虽然出于自谦而没有把自己列入其中,但是其《复堂词》却不逊色于上述数人作品,词学影响力更是持续三十多年,为清末一大宗师。

乾隆后期及嘉庆时期,出现了以张惠言(江苏常州人)、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取代“浙派”在词坛的地位。它的影响,历清中叶而直到近代,比“浙派”来得深远。“常州派”强调词的“比兴”作用和社会意义,以推尊词的地位,如张惠言说词要“意内而言外”,要“缘情造端,兴于微言”,发扬《诗》、《骚》的比兴之旨;周济说: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词人要“见事多,识理透”,“诗有史,词亦有史”,说王沂孙词是“故国之思甚深,托意高,故能自尊其体”,等等。他们为了要矫正“阳羡派”末流词的过度粗犷,“浙派”末流词的轻弱琐碎,提倡词要写得“深美闳约”(《词选序》),质实厚重。他们的理论,对清代和近代词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然而他们在创作上,最宗奉的词人是晚唐的温庭筠和北宋的周邦彦,又不免偏囿于“婉约”、秾艳的形式;他们评论古代词人的“比兴”之作,也多流于附会,不过这种“附会”并不是他们的首创,而是从南宋的鮦阳居士解读苏轼《卜算子》等作品时就已经存在,张惠言等人也直接从鮦阳居士那里继承了这种解读方式,不仅为稍后的王国维等人批评,也被同为常州派的端木埰等人委婉反对。

张惠言、周济之外,这派作家还有张琦、董士锡,及作风相近的周之琦、谭献等。早期“常州派”词人,上无清初明室遗民之恨,下少接触到鸦片战争以后的惊风骤雨,所以他们词中的“比兴”,主要还是个人生活和感受的曲折吐露,仍然缺少深广的社会意义;风格比较厚重,虽能做到“深美闳约”,但形式的绵密也掩盖不了内容的空虚。他们对词的艺术有新的认识和尝试,有新的成就,但却很少挖掘到新意境。这是受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使得他们在创作实践上的贡献,不能充分地体现他们的理论要求。倒是鸦片战争之后,在时代起了大变化的情况下,有些继承他们的创作倾向的词人,作品的内容和寄托却较他们丰富。这类词人,可以谭献、庄棫、王鹏运、朱孝臧等为代表,他们可以说是“常州派”的余波后劲。

当“常州派”主盟词坛的时期,有不为此派风气所囿,自为清真哀艳、接近纳兰性德的项鸿祚(后改名廷纪)的《忆云词》;自为疏隽秀雅,接近“浙派”的郭麐的《灵芬馆词》,也各有其特色。谭献曾推纳兰性德、项鸿祚与近代的蒋春霖,为清代词中“三鼎足”(《箧中词》)。而龚自珍本其为文为诗的新奇瑰丽的思想文采,以为词“绵丽飞扬”(谭献《复堂日记》)“能为飞仙、剑客之语”(《箧中词》),不囿声律,不拘宗派,更为自具面目。凡此均表现了他们愤时疾俗、厌旧迎新的精神。

项廷纪

项廷纪,原名继章,又名鸿祚,字莲生,浙江钱塘人。道光壬辰(一八三二)举人,(一八三五)卒,年仅三十八岁。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四卷。其自序云:“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连峰巉巉,中夜猿啸,复如清湘戛瑟,鱼沉雁起,孤月微明;其窅敻幽凄,则山鬼晨吟,琼妃暮泣,风鬟雨鬓,相对支离;不无累德之言,抑亦伤心之极致矣!”(《甲稿序》)又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时异境迁,结习不改,霜花腴之剩稿,念奴娇之过腔,茫茫谁复知者?”(《丙稿序》)又云:“当沉郁无憀之极,仅托之绮罗芗泽以洩其思,盖辞婉而情伤矣!”(《丁稿序》)于此略见作者之情趣。朱孝臧题云:“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彊村语业》卷三)亦约廷纪自序言之也。谭献评曰:文字无大小,必有正变,必有家数。水云楼词,固清商变徵之声,而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蒋鹿潭,二百年中,分鼎三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