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白银流入中国
据学界研究,当时明朝的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各国欢迎,而许多国家缺乏名优商品能满足明朝的国内需求,只好以白银支付所购明朝商品,引致白银大量流入明朝。
据估计,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72年间,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国,共计约3。53亿两(保守估计,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有力地促进了明朝国内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也为明朝中国商人积极参与当时已经建立起来的东亚及太平洋贸易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同时将西方的先进火器引入中土,一定程度的提升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对侵略中国做为殖民地心存忌讳。
中国商品则通过太平洋航路输往拉丁美洲,在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上,影响举足轻重。开关给明朝政府带来了十分可观的财政收入,到1576年的关税收入已超过万两白银;1594年从菲律宾流入的白银应当超过264000两,月港的关税收入则达到29000多两白银,以至于人们将月港看成是“天子之南库”;月港海防馆后改称为“督饷馆”,专门管理月港海外贸易和收税。福建地方和和漳州地方政府为这笔税银曾多次争夺归属权,到1599年,明神宗食指大动,派遣宦官充当税使进入福建,月港出海商船的税银征收权也被其夺取了。
中国学者王裕巽经过分析认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并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贸易与中国有关。
隆庆开关使得欧洲人在美洲开采到的“廉价”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方面使白银成为中国的流通货币,另一方面使中国不必再因担心贵金属外流而限制对外贸易,但也为明朝覆亡埋下了隐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意味着明朝将自己的货币控制权拱手让与他人。当白银过量流入中国致使物贵银贱(通货膨胀)后,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动力开始下降,1630年以后出现了白银流入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国迅速跌入通货紧缩。这一问题产生了两个灾难性后果:一是百姓折成白银的纳税负担骤然加重,二是政府折成白银的税收大幅减少,前者引发农民暴动,后者削弱了政府采取军事行动的财力,最终导致明朝在内忧外患中灭亡。
完善海关税制
隆庆开放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随着西方势力的东渐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明朝海关从无税到有税,从实物税到货币税,不仅反映了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而且反映了典型的封建性海关向近代海关的过渡。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的真正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大而发生和发展的,中国也不可能例外。明代的开海贸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此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最活跃的、最典型的萌芽行业,如棉纺织业、丝织业、茶叶种植与加工业、制糖业、造船与航运业等,往往是与对外贸易或沿海贸易密切相关的经济部门。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沿袭已久的贡舶贸易所造成的国内市场狭小已不能满足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海禁政策更是束缚了商业资本活动,摧残了海外贸易,也伤害了沿海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从事海外贸易的豪富、商贾,特别是沿海人民必然要冲破封建统治阶级设置的禁区,“私通外国,交易番货”。
军事
促进军器交流
隆庆开关还对明朝的火器的大规模装备军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朝通过和西班牙、葡萄牙的贸易来购买西方先进的火器,例如西洋火绳枪、红衣大炮等。火器的大量装备使得明朝在后来的对内对外战争中产生了影响。
文化
带动收藏业
隆庆开关也影响了中国的收藏业。中国的硬木家具最重要的贸易也是从明隆庆开始的。隆庆是夹在嘉靖和万历之间非常短暂的一个时期,只有六年,贵重的木材大致是这个时期大量进入中国的。隆庆之前的中国木器大都是软木,俗称“柴木”。软木玩的是高古气韵和造型的多样性,常用来做家具的软木有核桃木、松木、榆木、楠木、樟木、银杏木等等种类繁多。所以软木收藏行业的业内人士也把古董软木家具成为高古木器家具。
外交
促进海外移民
隆庆开关还直接推动了海外移民热潮,东南沿海不少渔民和商人开始在东南亚一带定居。华侨在当地从事商业、手工业、农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深刻改变了当地的原始面貌。
争议
部分学者指出,明朝政府开关是为了打击私人贸易以保护朝贡贸易,而朝贡贸易的本质是政府垄断的。亦有人不同意此观点,指出明朝自创的政治制度导致财政困难,产生了垄断海上贸易的动机,然而垄断下的走私贸易导致朝贡体系名存实亡,民间和官方的互动最终导致了隆庆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