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大唐气象在线阅读 > 第187章 宪宗即位终于等来了中兴明君上(第1页)

第187章 宪宗即位终于等来了中兴明君上(第1页)

【01】

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初四,顺宗因健康问题让位给了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八月初九,时年二十八岁的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

身为安史之乱后的第五位帝王,他能交出一份什么答卷?能否实现从肃宗开始就一直期盼的中兴大业呢?

一上任,宪宗姑祖母兼岳母升平公主就送来五十名女仆,宪宗婉拒道:“上皇(指顺宗)从不接受进献,朕又怎敢违背!”

不久,荆南节度使也送来两只寓意长寿的长毛龟。宪宗颇为反感的说:“朕重视的是贤良!类似嘉禾、神芝这样虚幻的祥瑞,今后只许依制申报礼部,不准再向我报告。至于珍禽异兽,一律不许进献。”

这样的做法,让人联想起他祖父德宗继位之初时的样子。但凡新任帝王,总会通过几件小事来体现自己的圣明!

紧接着,宪宗委派度支、盐铁转运副使潘孟阳,赴江淮一带巡察百姓疾苦。

处理完了手头一些必不可少的应景工程,宪宗随即着手搭建自己的宰相队伍!

因顺宗在位仅有短短八个月,目前这套官僚体系仍基本沿于德宗时期。德宗猜忌成性,晚年又懈于政务,官员缺编现象严重。即便是在位的那些高官,也是要么贪婪无度,要么因循苟且,没什么真正想事、做事的人!

靠着这套人马打天下,别说中兴大业无望,即便想要维持现状,恐怕都会很难。

在新人尚未涌现之际,那就只能在被德宗冷落的老臣中去寻找挖潜。

尚书左丞郑馀庆,曾在贞元年间做过宰相,后因一点小事被德宗贬为郴州刺史,几经浮沉才又调回朝中。他虽无过人才华,但也精于政务,为人方正沉稳,很有操守品行。

翰林学士郑絪,曾两次临危受命,起草顺宗、宪宗的继位诏书,在宦官威逼下表现的颇有胆识。

还有太常卿杜黄裳,曾做过名将郭子仪的幕僚,才识过人,却因受到奸臣裴延龄排挤,十年没有升迁一职。

宪宗将他们全部用为宰相,于是一个以杜黄裳为主的参政班底开始运转!

另外,原御史中丞武元衡,其曾祖武载德是女皇武则天的堂兄弟。顺宗在位时,他因不愿加入“二王、八司马”一党,被王叔文找茬贬为右庶子。这次也官复原职,不久改任户部侍郎,后来接替杜黄裳担任宰相,成为第二个对宪宗影响较大的能臣。

一次,宪宗与众宰相就“帝王是勤于政务的好,还是拱手无为的好”这一议题展开讨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宪宗是有所考虑的,因为他祖父德宗就是一副事事亲为的作派!

杜黄裳道:“帝王既要承续宗庙社稷,又需安抚天下黎庶,日夜忧心操劳于政务,原本是无暇安逸。然而满朝文武各有职责,国家政务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如果帝王能审慎遴选天下英才,将他们放到合适岗位,有功行赏有罪惩处,选拔任用公平公正,又有谁会不尽心本职,朝廷的大小事务又何愁不能做好!”

“聪明的君王把主要精力放到选用贤良上,这是虞舜能无为而治的主因。至于刑狱、采买这类繁琐事务,自有职能部门处理,无须君王劳心费神。”

“从前秦始皇亲自称量奏疏重量,魏明帝在尚书省检查公文往来,隋文帝勤于政务护卫只能站着就餐,这三位帝王都以勤奋着称,对当时政务却未产生多大益处,反倒招来后世取笑,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领悟身为君王的大道。”

“君王最怕不能推诚以待,臣下最怕无法竭尽忠诚。如果君王猜忌臣下,臣下欺瞒君王,这样还想奢求天下大治,岂不太难!”

宪宗听得格外认真,连连点头称是,这番话对他今后的施政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配好了宰相队伍,宪宗开始面向社会选拔人才。

贞元元年(806年)四月,他亲自组织殿试,考核由各部门举荐上来的贤良。

校书郎元稹、白居易,监察御史独孤郁,前进士萧俛、沈传师名列前茅。

宪宗当即任命元稹为左拾遗、白居易为周至尉兼集贤校理、萧俛为右拾遗、沈传师为校书郎。

左、右拾遗均为谏官,至于集贤校理、校书郎,可理解为后备翰林,官职不高却可直言朝政。

这些人里,除去沈传师年过四十,其他都是三十左右的青年才俊。后来,元稹、萧俛均官至宰相,而白居易、独孤郁、沈传师也都各有成就!

元稹为人最为精明,也最具政治头脑。拾遗命令一下,他立刻上疏:“当年太宗让王珪、魏徵担任谏官,时刻陪伴左右。但凡有三品以上官员奏报国事,都会安排一名谏官跟随,以便随时纠正过失,天下因此得以大治!”

“反观如今,谏官既无法得到单独召见,也没有参预朝政的机会,每天只是与普通官员一样,列队朝见而已。愿陛下能经常在延英殿面见谏官,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仅仅将他们放到谏官位置上,却又疏远他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久,又上疏指出:“有人讲实话,敢于讲真话,是天下大治的预兆!当初孙伏伽因一件小事劝谏,让太宗大喜过望,重重赏赐了他。所以在那个时代,朝臣只怕自己意见提的不够深入,根本不用考虑触犯禁忌。陛下继位已近一年,还没听说有谁像孙伏伽那样受到赏赐。臣等身为谏官,一直得不到召见。每次站到官员队列里,弯腰低首连大气都不敢喘,哪有闲暇去评价朝政得失!我们这些人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地位疏远的大臣!”

元稹又针对贞元年间,王伾、王叔文依靠取媚太子李诵得宠,在其继位后几乎扰乱天下的事进谏,劝宪宗早点挑选德才兼优的饱学之士辅导各位皇子。

元稹这三次上疏,精准把握住了宪宗的关切,宪宗对他极为欣赏,经常向他询问国事。

与元稹刻意为之的做法不同,白居易平时喜欢通过写诗的方式反映时政,他的诗受众很广,甚至有百余篇流传到了深宫。宪宗读后大喜,将他提拔为翰林学士,直接参预朝政。

元和二年(807年)正月,七十二岁高龄的宰相杜佑告老还乡,郑馀庆也因受奸人所害,改为太子宾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