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惨的是……
这要是主角就算了,偏偏她就穿到了林静好这个炮灰配角身上,没多少戏份不说,父母离异,亲爹给了点钱就把他们娘俩赶出了门,奶奶也是个极品,就没打算再认这个孙女。
但林静好懂一个道理,既来之则安之。
虽然她学的是西点,中式点心她也是有一些涉猎的,点心本一家,一样通样样通,林静好想了两天,她也不算是赶上特别不好的年代,也就是东西不太全乎。
但她热爱做糕点,在这个行业也做了不少年,这个时候刚改革开放,人民意识里已经有享受生活的苗头,利用起来她的手艺,慢慢来,日后也不是不能赚大钱,瞧着张美兰没有回绝的意思,她反而更有干劲了。
第二天一早,张美兰早早就走了,在桌上给林静好留了三块钱,她家就两口人,她和张美兰,吃不了多少,放久了也是坏。
这次张美兰特意给林静好多放了五毛钱,林静好小心仔细的装好,提上张美兰自个儿编的大篮子就赶紧出了门。
虽然他们是住在县城里,但是没什么积蓄,又被亲爹赶了出来,只能在县城边租了个小房子,一个客厅放了一张简陋的床一张圆桌两个凳子,带一个卫生间一个小厨房,离县城中心也远得很,林静好要是赶得及下午做饭,这就得赶紧走才行。
林静好不太认路,大半个小时才走到市场。
早上人多,都是赶集的,林静好也是第一次来,一路上问了好几个人,到了才真是感慨这八十年代真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她又在靠南的小县城,票证正在慢慢停用,这农副产品好买,买的人也多了,跟抢着似的。
很快她也加入了战斗,挤来挤去的总算装满了篮子,她买了八斤粗面,两颗大白菜,土豆胡萝卜各十个,又奢侈的买了一斤枣儿,一袋红糖,五两猪油,一些葱姜蒜,刚好两块五,这些就够她和张美兰吃个七八天了,再多的她也拿不动。
东西多,到了中午林静好才总算是赶回了家,把篮子放下,随便蒸了两个昨天剩下的馒头,也不就菜,直接咬着吃了。
边吃边把买来的菜收拾收拾放好,洗净了手,倒了一斤面在小瓷盆里,之后和了水,又加了一小勺猪油,揉成一个面团子,把铁盆往瓷盆上一扣放到一边,让面发着先。
两个馒头下肚,林静好全身都是力气,早上的疲惫也一扫而光。
把一斤红枣拿出来,林静好细细洗干净,放在大碗里搁蒸馒头锅里蒸上十五分钟,拿出来,枣香味儿飘得满屋都是,不耽搁功夫,她立马把枣子放在铁盆里,把枣核都挑出来,用擀面杖把枣子捣碎成泥,全部放到炒菜锅里。
接下来就是炒馅儿了,虽说是炒,倒是不用油,小火干炒一下,林静好往里面兑了少许水,又少加了一点红糖,不断地搅拌直到粘稠,倒入小碗里头,也就是满满一碗。
做完这一系列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这儿没有工具,捣枣儿又是个大工程,耽误了不少时间。
林静好加快了手速,立马在锅里倒了一点儿猪油,又拿出面粉到了三两进去,中火翻炒,炒成黄金色,出锅,迅速又添了二两面粉,揉匀,切成十五份。
条件艰苦,只能用这个代替油酥了。
掀开铁盆,面发的刚好,林静好拿出来,也切成十五份,擀成圆皮儿,把油酥裹在中间,用擀面杖再擀成圆皮儿放回小瓷盆里头,依次进行,都包完盖上铁盖醒个十来分钟,枣泥馅儿也晾凉了。
开始包了!
深吸一口气,做了这么多年西点,林静好别的不说,手艺肯定是没有问题,把枣泥儿往圆皮儿里一卷,然后放在案板上擀成一个饼状,连着中心点再边缘按份划上十二刀,像十二个小花瓣,在扭转一下,让枣泥儿那面朝上,看着就跟真花似的。
算着张美兰快回来了,林静好把铁锅预热,锅面上薄薄的刷一层猪油,小火,手放在锅上稍微冒着一些热气,她赶忙用筷子夹了一个做好的小花儿放在锅里煎上,不等翻面又放上第二个,她家就这一口锅,虽然不是平底的,但是一次也能煎三个。
为了省油,林静好也是算着面积涂的,倒是刚刚好,挨个儿翻面,林静好调整火候,为了赶时间,只好一会儿中火一会儿小火,不一会儿锅里的小花就变成金黄色的,枣香味儿也飘了出来,林静好闻着这个味儿,虽然和烤出来的有些不同,但也着实是香的。
煎好这十五个枣花酥,林静好摞着放到盘子里头,摆的好看点,连忙又把馒头热了一下,切了几片白菜翻炒了一下出了锅,刚端上桌,就看见张美兰又垂头丧气的进了门。
张美兰原本就没有工上,在家带孩子做家务伺候林静好她奶,收入一直都靠着林静好那个不着调的爹,她爹在厂子里头是个小领导,分了房,一个月能拿上六十块钱,足够他们一家四口吃喝拉撒。
现在张美兰没了依靠,还要养女儿,偏就找不到工作,还有每天的花销,她又惦记着用那死鬼留的钱给林静好交学费让她回去上学……
这日子,真不好过啊。
“妈,快尝尝我做的枣花酥。”
林静好看张美兰的模样就知道今儿又是白跑了一天,怕是这会儿正在心里头苦着呢,赶紧挑了个还热乎的枣花酥递到嘴边。
就近咬了一口,一股儿枣香味就从传遍了整个口腔,一直到鼻子都觉得甜,嚼上两下,酥酥嫩嫩的凑着那点热乎劲儿很有咬头,夹杂着一点儿油味儿,但是味不重也不违和,反而是把那枣泥里头腻腻的感觉给冲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