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自从草创军队至今,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部队上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有了本身的一套规章制度。
军队各兵种各岗位的军饷和津贴,军队各兵种各岗位的伙食待遇,那都是有硬性规定的。
白纸黑字,一条又一条,写的清清楚楚。
从陈家军到复汉军,从复汉军再到国防军,军队的名称变了好几次,军队的官兵后勤供应标准、规格也经历了好几次的改变。
以和平时期的陆军士兵为论,每天口粮:大米一斤二两【720克】,或面粉一斤【600克】,蔬菜六两【360克】,豆制品二两,肉类水产海产品二两,酱菜一两,食用油五钱,盐一钱五分,鸡蛋每日一枚,苹果每日一枚,或其他水果另外计算。这个标准不高也不低了,但是绝对能满足士兵日常的军事训练和活动的需求。遇到野战训练、演戏、拉练和战斗的时候,供应标准再视情况再做调整。比如说肉类水产海产品,就换成了罐头肉,重量也相应的加高两成。
陈鸣曾经多次指出,国防军的供应标准不能只求满足于士兵的每日运动所需的热量需求,还要兼顾到营养。对营养的供应严重不足,会让士兵的体能储备水平普遍拉低。
——说一句大俗话,人不吃肉就没有劲儿,就长不壮!仅仅靠训练是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的。
但是这个时代的肉制品实在难以充足供给,根本不能跟21世纪发达的养殖业相比,能同二战时候的德军标准差不离儿,陈鸣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当然,这种伙食对比一般百姓的生活水平,或许还要更高一些。每天二两的荤菜,别看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达不到这种标准的人家依旧大有人在。或者说,中国的很多老百姓,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还没养成天天吃肉的‘奢侈’。
然而跟营养上的满足相比,在口味上就不要祈求太多了,尤其是野外野战的时候,军需物资一直来的标准都是:易携带、易食用、不易腐坏、富含营养。新鲜食材只能打战场就近攻击,很多都是食品加工厂的产品。这样的军用食品足够让这个时代的很多食品加工厂晕菜。
最符合这个要求的只有罐头,不管是用来储存肉类,还是用来储备饼干,都是当今时代最好的器具。但玻璃罐头瓶是任何人都不会考虑的一种选择,那么剩下的就只有马口铁制的铁罐头瓶了,解释,易保存,但这样做的耗费可是很不低。
中国的锡铁产量,相当一部分就耗费在这个上面。倒是从某种意义上解决了中国社会的钢铁产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想匹配、不相协调。
对比这个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钢铁需求量,中国钢铁业的产量过高了一些。
这样的结果倒是平衡了钢铁冶金的发展。
军用罐头用了马口铁,也真的是保质期长,容易储存。但军用罐头有些过于追求‘营养’了,重油重盐,那口味就很亏待嘴的。士兵们吃这类肉罐头的时候,最普通的做法就是‘二次加工’,一罐罐头能打一小锅汤,里头下点蔬菜,下面下菜疙瘩或是是送米饭,都是一种消灭它的好办法。
朱平安伴随着沈源一行,从头到尾的将所有车间走访了一个遍,然后又进了仓库。
卫生方面,朱平安的厂子果然不成问题。真正吸引了沈源他们目光的反倒是一处车间里的机器。
就像是一个平着放得风车,叶片边缘都有着重打磨的痕迹,看着很锋利。机器由一台蒸汽机开带动,当时是一打开车间门,里面就传来了隆隆作响的转动声。绝对的是机械化生产啊。
这却是朱平安厂子里新研制的一个项目,就是香肠。
拌肉打馅,不用人力,而用蒸汽机。一台蒸汽机比十个人都有劲,而且能调整速度、刀片,从头到尾速度均匀,这样可以把肉馅和辅料打的更细更均匀。然后还要经过一道风干熏制的工艺,就可以做成经久耐放的干肠了。
车间里蒸汽弥漫,沈源没有闻到香味,反而嗅到了一股难以名状,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