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大学一贯是理工科强校。这一点从前朝,甚至前清的时候起就是如此,一百多年没变过。
文史政法也好,医科也好,农科也好,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高校大扩招的时候,兼并了省内其余三所大学带进来的。说句门户之见的话,那些专业在钱江大学的待遇,就有点儿像不是亲生的。
这种历史遗留的门户之见,在近二十年里形成了一个惯例:那就是校长基本上都是出自学校最嫡系、学术实力最强大的数科院或者物科院;不是搞计算机的,就是搞力学的。偶尔有一任校长不是这些院慢慢爬上来的,也除非是北大清华空降来的。
潘校长就是一个典型,人家八十年代就是校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九十年代初做到数科院院长,后来再一步步到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潘校长当年在数科院做院长的时候,如今的蔡院长还只是他手下的一名系主任呢,所以两人也算是嫡系的交情了。
校长也是搞数学和计算机出身,在这种场合下自然和邱院士、蔡院长共同语言比较多,话题比较融洽。一行人一路边走边闲聊,走出候机楼的时候,就俨然已经形成了小圈子,说的都是些非数学类专业的人根本听不懂的话题了。
校方派来接邱院士的车,是一辆加长版的轿车,不是suv,但是也有前中后三排座;潘校长很自然就把邱院士往后排的客位上让,他自己和蔡院长坐中排。前头副驾驶则留给了邱院士一个随身的白人保镖。
车子绝尘而去,其他一行接机的院长教授们一看这架势:得,跑了一趟,就捞着一个握手合影的机会。从头到尾没聊满三句话。罢了,各人坐各人的车,跟在后头呗。
……
邱院士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区区一点后进晚辈的小成果,等闲不放在他眼里。
别说只是几篇《ieee人工智能》上第三作者的署名,哪怕是第一作者。同级期刊全世界范围内一年也有几千篇论文,邱院士的精力最多也就关注到其中最牛逼的百分之几而已。
多伦多的杰夫辛顿教授虽然和邱院士有过一点小交情,邱院士也不可能一直追着人家的论文出一篇看一篇,所以尽管已经出来一周多了,邱院士还不知道此事。
车一路开着,蔡院长和邱院士融洽的交流着。也没提到“初音输入法对人工智能中深度学习算法的贡献”这个话题,免得被邱院士觉得他们院自卖自夸,只是挑些嫡系的学术成果说说。幸好钱江大学数科院本就是干货十足,非常有料的,不怕没有谈资。
然而,蔡院长终究是做足了功课的。他今天来的时候,随身包包里就带了两本《ieee人工智能》的期刊。上车的时候故意把公文包拉开,摊出来半截。坐在他旁边的潘校长一眼就瞅到了,趁着蔡院长和邱院士探讨学术前沿成果的当口,潘校长就顺手扯过来翻了一下。
期刊里头,有几页铜版纸被打了褶皱,似乎是起书签的效果,潘校长一翻,自然就翻到了那几篇论文的位置。
“qianjiang-university”的署名人后缀。马上引起了潘校长的注意。潘校长八十年代的时候做过校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对这一块的成果是很亲切的。趁着蔡院长和邱院士某个话题中断的当口,就发问了。
“小蔡,你们院现在在人工智能这块也做得不错么?这个……顾莫杰,是小钱那里新招来的学者?怎么和多伦多大学的深度算法课题组搭上关系的?”
潘校长嘴里提到的小钱,是如今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所长,比蔡院长低半级。以潘校长的思维惯性,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成果,肯定是对口研究所的贡献呗。
“多伦多大学”、“深度学习算法课题组”,这两个词蹦进邱院士耳朵里,总算是提醒了他。还没等蔡院长回答潘校长的问题,邱院士就插到了话题中去:“是杰夫辛顿教授的课题么?”
潘校长一看名字,笑问:“没错,怎么,邱院士也和杰夫辛顿教授熟么?”
“原先也就一点点交情。几个月前打过电话,当时也是机缘巧合,注意到目前国内有两款软件在设计思想上好像和他一直追求的那种架构很吻合,提醒他关注一下。没想到这么快就出成果了,也不知道和我那时候和他说的事儿有没有关联。”
文人讲究“一字师”,哪怕一个人写了一首诗,别人只给他改了一个字,只要改得好,那也是师。邱院士只是一个电话点拨杰夫辛顿、指了个方向,按说不算大事。可潘校长和蔡院长此刻正要捧对方,再小的事情,意义都要往重大里说。
捧哏的活儿自然是不可轻忽。
“怪不得他们这么快就有突破了,原来是邱老点拨了他。不知邱老当时提醒他注意的那两款软件叫什么呢?说不定就对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