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张德宁拿回稿子来时,就已经跟周燕茹说过刘培文还想精修稿子的事儿。
“改改吧,”刘培文点头,“再说了,老邓发稿子,我不得避避风头?”
“我看老邓该是怕你抢了他的风头才对吧!”汪增其打趣道。
刘培文却是摇了摇头,“我这篇《步履不停》,虽然内容我觉得是挺不错,但是如果没有仔细阅读的耐心,很多人应该会觉得沉闷吧,而且一件事情讲两遍,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很多人就不那么专心,恐怕读者的评价不一定会太高。”
在场的几位编辑也点点头,刘培文的这个认识可以说相当到位了。
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不假,但是很多先锋的小说手段和叙事方法,其实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依旧是非常高的门槛。
相对而言,读者更钟爱的是现实主义小说里描写时代风物和歌颂人的情感的作品,比如刘培文的《黎明之前》,就非常受欢迎。
但《黎明之前》真要说写作技法和思想性,其实都不算有什么突破。
这就好比上一世里,陆遥的那本《平凡的世界》,从评论家的角度来说,其技法水平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但是架不住这篇小说的影响力大啊!就是因为这篇小说所讲述的故事,是读者喜爱的、认可的,对于读者是有精神感悟的。
激励一代人的作品,还需要你一个评论家评价?人民群众都喜欢,你算老几?
周燕茹见刘培文这样说,也点点头,“那就好好改改,反正你改稿也快。抓点紧,咱们发在第五期上吧?”
刘培文点头应是。
刘培文和退休二人组从编辑部出来,俩人张罗着要让刘培文请客。
原因无他,刘培文这篇内容虽说还没发表,但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却是要出单行本了,初印数量五万册,刘培文又是三百多块入账。
刘培文也自无不可,他现在越来越喜欢跟这俩老头混在一块。一方面这俩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跟他们聊天真的很有意思,另一方面,俩人在燕京人脉丰富,通过他们,也能认识不少有趣的人。
中午仨人跑到了新街口的柳泉居,这里的菜不错,豆沙包也是顶顶有名,俩老头都是贪杯的主,这次也是趁机会喝了个痛快。
吃完饭已经是下午两点,三人又跑去邓有梅家喝了壶茶,汪增其和刘培文才告辞出来。
刚走到陶然亭公园旁边,汪增其叫住刘培文,俩人跑到公园边上坐下来歇脚。
见刘培文有些摸不着头脑,汪增其解释道,“我蹬着自行车说话没气,所以先歇歇,主要是有个事儿还要求你帮忙。”
刘培文赶忙摆手,“哪用得着求啊,只要我能办的,老汪你随便开口。”
“那我可就说了,”汪增其脸上透露着几分姨母笑,“这事儿啊,还是跟老邓有关,我跟你老嫂子想给他撮合个对象。”
“哦?”刘培文来了兴致。
没想到燕京的春天来得这么早。
“介绍的谁啊?什么情况?老邓见过吗?”
汪增其看着一脸兴奋的刘培文,心想这小子果然也是个爱凑热闹的。
他清了清嗓子,把事情的原委给刘培文讲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