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队的烘托下,大厅被渲染上了一层默色,无人不感到沉重。
关于这一点,从音乐本身的角度很好解释,莫扎特让第二乐章从一个属音下行开始,然后停在了主音前,这便确定了这个乐章的基调。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有个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张不算陌生但又无法给他安全感的床上,他要回家,于是按照记忆一路走啊走,却始终找不到家门。
在大小调体系确立之后的一段长期岁月里,作曲家们始终要围绕着从主音出发,最终回到主音进行创作。
就像人总要从家里出发,最后再回到家。
落叶归根是自然界的规律,音乐也是,至少在大小调统治的时期。
音乐能打通语言障碍连通人类情感的原因也在于此,它具有一定的人类属性。
所以当观众们迟迟听不到家中的那扇门,自然会感到些许不安。
弦乐器的音色具有天然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自带凄美。
而人为控制的缓慢速度就成了放大镜,将凄美意境无限拉长。
谁不想早点回家呢,可发现路越走越长。
莫扎特在第二乐章开始的乐队序奏中采用了J。C巴赫创作的旋律,以此悼念辞世不久的J。C巴赫。
不知算不算的上众所周知,作为J。S巴赫最小的儿子,排行老十一,J。C巴赫在键盘乐上的创作上对莫扎特有着深远影响,并把意大利如歌快板风格交给了莫扎特。
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的后半生。
或许莫扎特将这八小节旋律放在一首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希望他的恩师走得慢一点,走得从容一点。
我们无从知晓李安是不是也是出于这种考量,建议方永波用一种更加缓慢的速度去处理该乐章。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细节发现,在于莫扎特与贝多芬之间的钢琴作品之间,李安似乎更偏爱莫扎特作品多一些。
尽管他开过一整场贝多芬专场的音乐会。
-
听着耳边安详的旋律,李安一边跟着音乐走,一边又让音乐带着自己回到过去的某个场景。
远在一年前的雷普特师生音乐会的某日彩排下午,他为许多孩子演奏了一场微型的首莫扎特钢琴作品演奏会。
那天他弹了包括k545、k311还有k283,以及k279的部分乐章。
那会小车和马可还是田宇的学生。
他每天吃着泡面,想尽办法如何哄着王小虎和刘丰瑞好好练琴,也还未曾知晓新海杯。
星海杯过后,他不用吃泡面了,却也依然会不时地用一首莫扎特为一天的忙碌工作划上句号。
筹划买琴那段时间,他尤其喜欢弹k576。
这些曲目都是李安的常备曲目,具体他自己也记不住是什么时候练过。
大概是演奏莫扎特的时候他是放松的,又或者说是莫扎特的音乐会让他感到无忧无虑。
所以相比贝多芬的艰深,他内心更喜欢身处莫扎特音乐中的自由吧。
他可以想怎么弹,就怎么弹。
从某种角度,这也可以解释决赛那晚他为什么最后能靠着即兴完成比赛。
如果被乌龙的曲目不是k271,换成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恐怕他把牙咬碎了也坚持不到最后。
或许这就是他对莫扎特音乐的认识,不用去刻意对某一个小节寻根问底,只用把那些音符演奏出来他就能得到满足。
所以他很少会去思考如何去处理莫扎特音乐的情感。
他把方向感全部交由音乐本身,像是一种对冥冥天意的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