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从三国开始的争霸 > 第412章 请客吃饭(第2页)

第412章 请客吃饭(第2页)

不过关于两者优劣存废之议当中最有远见的还是第二次兴学时吕公着的意见,在科举正盛的神宗一朝他上表劝告,请神宗“先建学校,兼而行之,学校进者岁增,科举取者岁减”,这样花上一二十年便可以保证从科举到学校的平稳过渡,但可惜后来两党斗争愈发酷烈,这份意见也被束之高阁。

而关于徽宗为何选择如此激进的做法呢

现代知识告诉我们,改革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但封建时代自上而下的改革则不同,由皇权和朝堂发起的改革本质上是利益的互相妥协。

变法新政既想求国家富强,又想求士人满意,还想求个人好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一次次变法中受伤的永远只有百姓。

而当百姓再也榨不出油水的时候,再无妥协余地的新党就只能向旧党发起决战,科举就此取消。

事实上回顾宋史,因为封建时代变法本身的软弱性,导致所有变法最终都只会变成对下索取,与三次兴学相对应,宋朝的第一次苛捐杂税激增就发生在仁宗一朝。

而北宋的第二次苛捐杂税激增恰恰就是宋徽宗时期,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并未废除仁宗一朝杂税的情况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惨况和地主们兼并土地的盛景已可想而知。

宋徽宗和蔡京执政时的极度腐败在咱们历史课本上都有,故而此处就不再赘述,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水浒传当中的智取生辰纲。

水浒传的故事是施耐庵根据宋江起义记录加工而成,但生辰纲这道苛捐杂税在徽宗时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相较于当时境况只能算九牛一毛。

失去了科举掣肘的太学制度也飞速腐败。

事实上神宗的元丰年间太学就已经滋生腐败,虞蕃讼案中虞蕃怒喷三舍法“非以势得,即以利进”,引得神宗下令清查,最终查出连参知政事和开封府尹都有牵连,形成了震惊一时的元丰太学狱。

徽宗废了科举后,太学也很快偏离了三舍制以行实取士的初心,定“八德”取士,时人非议“利贵不利贱,利少不利老,利富不利贫”。

在单靠三舍法晋升的情况下,奔竞贿赂之风大起,学术腐败之风难刹,在公平这一点上比起来科举反倒远远不及。

而地方上的州学县学在财政上更是困难,地方地主联合官员侵吞学田更是屡见不鲜,于是十六年后科举又重新举行。

虽然最终崇宁兴学本质上也是以失败告终,但整体来说徽宗时还是继承了前两次的变法,将王安石抬到了孔圣人的身侧,并最终推进出了北宋兴文的终极形态。

其实回顾三次兴学,虽然能列出来一百条缺点,但单单王安石喊出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跨时代的指导思想就已经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真正意义上点燃北宋变法兴学之火的人,但恐怕他自己也不能确定这变法能走到哪一步。

毕竟教员说的相当明白,变法改革这事儿不是请客吃饭。

由上而下单靠皇帝一条圣旨推动,想要不流血的完成利益分配,几乎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孔明感觉嘴巴里有点发干,端起来面前的茶水一饮而尽但犹觉不够,最终就这么捧着没水的水杯发呆起来。

面如平湖,但心中却好似有惊涛骇浪与奔雷搏击,无论是那王安石的大胆之言,还是后世那人对变改之事提纲掣领之见,都让孔明难以平静。

短短不过片刻的“漫谈”,给他所带来的震撼比之前那烛影斧声要大得多。

处处似乎都在说治学,但又似乎都不是在说治学。

细处言语耐人寻味,惊人之言更是值得细细琢磨,于是最终孔明扭头,撞上了庞统苦笑的眼神。

“便无那万全之法”

庞统单刀直入问道。

“那范仲淹志趣高洁,这王安石亦是能为天下不惜身之人。”

孔明说起来这两个名字也多有慨然,随即道

“但你我皆不能求天下之人皆如这二者有圣贤之心高洁之志。”

庞统默然,但他身侧的鲁肃则颇为振奋,闻言笑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