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听着王谊的哭诉,刘辩一边思考。
王叡和孙坚的这个事情,很难说谁对谁错。
虽然王谊说的一心为公,但刘辩还是准确的察觉出王叡的私心。
王叡要不是生出私吞孙坚部众的心思,也不会这么轻易的被杀死。
而孙坚似乎也是瞅准了王叡的心思。
至于王谊说孙坚轻佻狡诈和残暴好杀,抛掉历史的外衣,也是没有任何毛病的。
历史上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十七岁的孙坚在面对海盗时,就已经体现出他的这一面。
褒义词可以说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击杀海盗。
但贬义词的话,说狡诈和好杀,也没有任何问题。
毕竟现在已经对上司王叡挥起了屠刀,按照历史的记载,他还会对同事张咨挥起屠刀。
其实,早在几年前对抗西凉叛军的时候,孙坚就强烈建议领导张温,杀了同事董卓。
站在后世的上帝视角,孙坚有先见之明。
但在当时人看来,就是你迟到了几分钟,被领导训斥的时候回怼了几句,这家伙就劝领导杀了你。。。。。。
太平盛世,孙坚受到规则的束缚,必须老老实实。
乱世一起,他就会本性暴露。
这和曹操有点像,治世之名将,乱世之魔王。
孙坚在历史上名声还不错的原因,不过是他的后代混的还不错,还建立了东吴政权。
所以,史书中对其行为多有美化。
东吴的史官,敢不美化么?
而后面朝代的史官修史书,自然要参考前面的历史记载。
。。。。。。
但无论如何,荆州刺史王叡,在履行他的职责,平定荆州的叛乱。
而长沙太守孙坚,在妄杀上级。
所以作为大汉帝国的皇帝刘辩,一定要旗帜鲜明的做秀。
在天子的位置上呆久了,刘辩越来越明白一些以前看不懂的操作。
比如说,历史上孟达这个反骨仔投靠曹丕,为什么曹丕要那么的喜欢孟达。
那就是,他要立标杆给蜀汉的群臣们看。
看,投靠我好处多多,而且不是吉祥物,是真的好处多多。
后来刘备夷陵战败,黄权不投靠近的孙权,反而去投靠曹丕,大概率也是受到这个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