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万商再次请教妇人
宋书生并没有忘记舅舅舅母的嘱托。
正事商讨完了,他把新写的戏本子拿出来叫太夫人品鉴。万商看他拿出个折子似的东西,一瞬间回忆起被思玉支配的“恐怖”,刚想说自己没文化,就听说是杂戏。
哦,杂戏啊!
那我应当还是能看进去的,万商自信地想。没有手机可以玩的她现在连繁体字的戏本子都看得津津有味了,真是可怕。她兴匆匆地接过来,先发挥现代职场人在一堆会议记录里精准找重点的能力,略过那些唱词,大概了解戏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当世人看到宋书生新近完成的戏本子,第一反应肯定都是“震撼”。因为在这个时代里,父权难以被撼动,所以子告父是极其罕见的一件事,违背了公序良俗。但万商作为现代人,什么脑洞大开的故事没见过?在她看来,这个故事没有特殊到哪里去。
于是,万商的关注点显而易见就偏了,她忽然意识到一点——
宋书生你文笔挺好的啊!
第二折戏的倒序,更是一个非常好的安排,叫整个故事一下子立体了起来。
万商心里是这么想的,自然也就夸了出来。
被夸文笔好?被夸会写故事?宋书生显而易见地愣了一下。他绝无可能想到太夫人会是这么一个反应!但愣过之后,他反倒是坦然一笑。是啊,太夫人不就是这样一个人吗?别人觉得子告父如何疯狂,但在太夫人这里,她从来不是人云亦云之人。
父权至高无上又如何?只要你不在意它,它便没有那么重要。
宋书生觉得自己应当学习太夫人的心态。
万商当然知道宋书生这故事其实是在隐射他自己的真实身世,不过她相信宋书生不会像故事里的年轻人一样自杀。只是,她忽然想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你知道自己的长相偏向谁吗?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你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某些大人物见到了你,他们会不会生出疑惑,觉得你和某个人长得像?”
如果宋书生在长相上偏向了世家那边,和他生父站在一起能看出明显的亲戚关系,那么就算皇上在户籍上帮他处理好了,没有人能从户籍上拿到证据去质疑他的身世,但没有证据又如何呢?私底下依然会有流言蜚语蔓延开,当事人根本没法阻止。
宋书生道:“我舅舅舅母时常说,我长得很像母亲,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万商生出两根手指:“两个可能性。第一,你确实很像母亲,这当然再好不过。第二,你舅舅舅母只是厌恶你生父,因此哪怕你身上有像他的地方,他们不承认。”
这种例子非常多。以前万商常听自己一同事吐槽,说女儿的眼睛又圆又大明明是像了她,结果孩子奶奶非说眼睛这么好看肯定随了爹。另一个同事也说,明明她不挑食,她老公不爱吃蔬菜,结果儿子挑食时,公公婆婆非说孩子挑食的毛病随了她。
反正孙子孙女好的地方都是随我家孩子,不好的地方都是随了亲家那边。宋书生毕竟没成婚,他舅舅舅母以前也不爱蹿门子,他一个读书人上哪里去听家长里短的闲话,因此他还真不知道长辈们的心一旦偏了,眼睛真的就像瞎了一样。
此时被万商点醒,他才反应过来,太夫人说得第二种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
万商说:“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你一定要先下手为强。”
万商点点戏本子:“找个机会把这个戏推出去吧,你写得这样好,即便我们不用手段,我都相信它能传开。要是我们扇扇风,想必它很快能成为大家熟知的戏目。”
只要这个戏成为耳熟能详的戏,即便宋书生的长相随了世家那边,世人也不敢轻易用孝道来压他。不过,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那一定要让戏里的主角变得更“完美无瑕”一些。子告父是重罪,主角身上既然已经有了这个不利因素,那就让他除了这个之外,剩下的全是优点。这样极端处理后,人们就会质疑“子告父真的不可吗”。
“我觉得细节上可以稍微改一改……比如,在第一折戏里,年轻人使手段叫布楼破产,我们一定要把年轻人的那种痛苦挣扎的心描写出来,还要强调布楼的可恶。”
万商给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比如,在年轻人使出第一个手段前,正当他挣扎犹豫,他看到一个白发苍苍、衣衫褴褛、又饥又渴的乞丐向布楼的东家乞讨。年轻人当时心里就想,如果东家愿意接济这个乞丐,那我的手段就先不使了,结果就看到东家接放出恶狗驱赶乞丐,将人咬得奄奄一息。年轻人把痛苦哀嚎的老乞丐送到医馆救治,才下决心使第一个手段。
本来就是戏嘛,完全可以设置一些戏剧化的场景。之后每次使手段就都和第一次一样,年轻人总想如果东家做了好事就放弃,如果东家良心做生意就放弃,如果东家不坑害贫寒百姓就放弃……结果东家永远那么可恶,年轻人所有手段都使出去了。
这样一来,人们不会觉得年轻人心狠手辣,只会觉得东家自作自受。
“然后第二折戏里,生母怀有七个月身孕时发现真相,这里再加一个情节。就说她听见公公和丈夫密谋,公公说为了以绝后患,最好把她一同解决掉,丈夫求情说不然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公公又说,只要彻底吞并成衣店、把生意做大,丈夫以后还可以再娶淑女、再生孩子,这个没出生的孩子不要也罢。丈夫沉默良久终是点了头。”
这才是生母必须要假死的原因。她若不假死,等着她的将是一尸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