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穿越基建流 > 第242章 忍辱负重(第1页)

第242章 忍辱负重(第1页)

郭凌峰微微一怔,随即坦然承认:“学生的确心存疑惑,还请老先生解惑。”

朱熹示意他坐下,自己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深沉的夜色,缓缓说道:“老夫毕生致力于弘扬儒学,所求不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你所推行的改革,在老夫看来,却与我儒家经典背道而驰,与圣贤之道格格不入!”

郭凌峰明白朱熹的担忧,他耐心地解释道:“先生所言极是,学生也并非要全盘否定旧学。学生所求,不过是希望能够打破门户之见,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接触知识,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这与先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念,难道不是殊途同归吗?”

接下来,两人就教育的本质、改革的方向以及儒家经典的解读等问题展开了长达数个时辰的辩论。朱熹博古通今,引经据典,言语犀利,句句直指要害;郭凌峰则旁征博引,以史为鉴,用现代的视角阐释自己的观点。

窗外夜色渐深,书房内的烛火却越发明亮,映照着两人你来我往的身影。

不知过了多久,朱熹长叹一声,语气中多了几分感慨:“老夫与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你所言之改革,虽与老夫所想有所不同,却也有其可取之处。是老夫太过执着于旧制,未曾真正了解你的良苦用心。”

郭凌峰见朱熹态度有所松动,心中一喜,趁热打铁道:“先生能够理解学生的苦心,学生感激不尽。不知先生可否引荐几位旧学名宿,让学生有机会当面向他们阐述改革的理念?”

朱熹沉吟片刻,点头道:“也罢,老夫这就修书一封,明日你带着书信前往白鹿洞书院,那里聚集着不少旧学名流,或许他们会愿意听你一谈。”

第二天一早,郭凌峰带着朱熹的亲笔信,马不停蹄地赶往白鹿洞书院。在那里,他见到了许多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宿儒,并与他们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辩论。

郭凌峰深知,要化解旧学派对改革的抵触情绪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最大的诚意和耐心去沟通、去交流。

与此同时,陶夭夭也在为改革的事情奔走。她深知,这场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键在于能否得到那些真正有才华的学子的支持。于是,她亲自前往国子监,与那些被视为“问题学生”的天才们促膝长谈,向他们解释改革的意义,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你们都是天纵奇才,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为何要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抗争上呢?”陶夭夭目光炯炯地望着眼前的少年们,语气中充满了期盼,“与其固步自封,不如放开眼界,拥抱变化,用你们的才华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然而,她的这番话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其中一位才华横溢却性格孤傲的少年更是当场反驳道:“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你?你口口声声说改革是为了我们好,可谁知道这背后是不是另有目的?”

陶夭夭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解释道:“我理解你们的顾虑,但请你们相信,我和凌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

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那位少年不耐烦地打断了:“够了,我不想听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你们所谓的改革,不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罢了!我绝不会……”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陶夭夭的话语戛然而止,因为她看到郭凌峰踏入了国子监的大门。他风尘仆仆,显然是马不停蹄地从白鹿洞书院赶来的。看到屋内的景象,郭凌峰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朝着陶夭夭投去一个安抚的眼神。

那位性格孤傲的天才学生看到郭凌峰,眼中的敌意更甚。他冷哼一声,别过头去,不愿与之为伍。然而,郭凌峰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径直走到那位少年面前,语气诚恳地说道:“我知道你对我,对改革还有很多疑虑,但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向你解释清楚。”

少年依旧沉默不语,但郭凌峰没有放弃,他将自己这些日子在白鹿洞书院与那些老学究辩论的经历娓娓道来。他坦言自己一开始也遇到过很多阻力,但最终还是用真诚和行动打动了那些固执的老人。

“我相信,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分歧。”郭凌峰语气坚定地说道,“我希望能和你一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

少年的眼中闪过一丝动摇,他一直以来都对自己过人的天赋充满自信,但也渴望得到认可,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郭凌峰的话语,似乎在他心中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就在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贫苦学子站了出来,他激动地对郭凌峰说道:“郭大人,我之前也曾对改革心存疑虑,但我亲眼看到您为了推广新式学堂,不辞辛劳地奔波,看到您为了说服那些老先生,不惜放下身段,据理力争,您的真诚和决心,我们都看在眼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相信,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些寒门子弟能够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他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愿意加入您,为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位贫苦学子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其他寒门学子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改革,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郭凌峰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而充满希望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人心齐,泰山移,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教育的革新。

然而,就在众人欢欣鼓舞之时,一位宫廷教师匆匆走进国子监,神情凝重地走到郭凌峰身边,低声说道:“郭大人,宫里来人了,皇上召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