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认为,赵姬为吕不韦所献,或许有之,过门不及期而生,则有可疑;十月之后,甚至十二月之后过期而生,则无可怀疑。如果说始皇本是不及期而生,隐瞒至大期,则异人岂有不知之理?可见,始皇确是异人之子。
另一些人认为:如果赵姬怀孕而来,不及期而生,则事出正常,不值得一书;如果赵姬未孕而来,十二月而生子则事又正常,也不值得一书;正因为怀孕过期而生,事出异常,太史公才有此说。为了避免误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干脆改为“孕期年而生子政”。期年,满一年也,可见,司马光也认为秦始皇是吕氏之子。
还有一些人认为,吕不韦献匿身姬,是传闻;秦始皇十二月而生,是事实;太史公的先举传闻,后举事实,就在于以事实来订正传闻。
(3)赵姬的家世
其实,《史记》的叙述是存在很多矛盾的。比如,《秦始皇本纪》称秦始皇母为“吕不韦姬”,《吕不韦传》也称始皇母为“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可见始皇母只是邯郸城中的一名出色的优伶。因此,决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可是,在同一篇《吕不韦列传》中又说:“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秦始皇本纪》还记载,灭赵以后,秦王亲临邯郸,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尽行坑杀。试问,如果赵姬确实出身优伶,哪有那么多的仇家?如果赵姬确实出生豪门,又何至于先作吕不韦之姬妾,再被献作异人之妻?
一般论者认为:有关秦始皇出生的传说均属子虚乌有,司马迁只是搜奇猎趣,以讹传讹而已。
看来,对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私生子,双方都缺少过得硬的资料,而现在的文献资料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只有等待日后地下出土的资料了来破解这个“千古之谜”了。
5.“秦兵马俑”的主人是谁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一个农民打井,挖了好几天打不出水来,却挖出了一个瓦人,像真人一样大小。他便认为是这个怪物在作弄他,把瓦人吊在树上,砸得粉碎,以消晦气。后来在秦陵西面,农民耕地挖掘仅1米处,发现一个瓦人头,继而挖到三个跪首的瓦人,就丢在一边无人过问。建国前,焦家村又挖出两个跪首的瓦人,像泥塑的菩萨,信佛的农民特地盖了个土地庙供奉。后来,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发现一个圆口形的陶器。再挖下去,发现是个“瓦盆爷”,立在陶俑的上身,农民认为挖不出水,又是这个“瓦盆爷”作怪,又把它吊起来。水保员赶到临潼博物馆,请他们来鉴别,他们也不懂,就把它运到博物馆暂存,还把碎片进行粘补,花了三个多月又修复了三个陶俑,但没有向上级汇报。有个新闻工作者发现这件事,写了《内参》,建议国家文物局注意这一情况。此事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陕西省考古队才开赴现场,经过几年的挖掘,发掘出一处兵种齐全、威武雄壮的大型地下兵马俑军阵(一号坑),以后又陆续发掘出二号坑、三号坑、四号坑,其中陶俑陶马共计8000余件,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其阵势之大,制作之精,形态之生动,令世人惊叹叫绝。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么,兵马俑的主人是谁呢?
人们认为,只有统一全国的秦始皇,才具有组织和指挥这支钢铁队伍的气度和能力。秦始皇死后,有这么一支驻扎在京城内外的大军,一可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宣扬他统一大业的丰功伟绩,二来,守在皇陵一侧,供其避邪压恶,防神驱鬼。那么,这些俑坑就应该是秦始皇的陪葬坑,这些兵马俑就是他的殉葬品,毫无疑义的了。
可是,有人经考证否定了这个结论,提出了一堆疑问,使这个公认的流行说法变成了扑朔迷离的谜团。1978年,陈景元在《大自然探索》上发表文章,对兵马俑的属主问题,提出了大胆而全新的见解,否定了秦始皇是兵马俑当然属主的流行说法。他的见解,归纳起来有四点:
(1)军阵与秦国作战方式不同
在一号坑和二号坑里,共发掘出战车130多辆。其中有战车、指挥车、佐车和驷乘车。这些战车,和步兵、骑兵编组成阵。这个车阵攻防结合、车步协同、互相掩护、坐如磐石、动如滚雷,威力无比。实物显示,车战是这支部队的基本作战方式。可是,在有关秦始皇时期作战的古文献中,只有大量使用步兵、骑兵的记载,没有进行车战的痕迹,可见,它根本不是秦始皇时期的军阵。那么,兵马俑也就不该属于秦始皇了。
(2)武士没有战斗力
以一号坑中的武士俑着装为例,其最前端横列三排共204件,除三个将军俑外,其余均身穿战袍、腿扎行膝、足登浅履、精梳着各种头髻,有的还带着软帽,却没有攻坚作战的必备的头盔。有的战士身着软袍,却没有穿护身铠甲,显然,这不是一支攻城掠地的战斗队伍。这样的队伍怎能抵御敌人的刀枪箭矢呢?秦始皇能用这样无战斗力的军队征战南北吗?
(3)出现了秦始皇违禁的武器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确实用精良的钢铁兵器武装了将士,但一统天下后,曾于公元前221年下令收缴全国铜制兵器,运入咸阳,铸成了各重24万斤的十二个大铜人。以此来剥夺各国贵族反抗的武器,凡收藏者,罪不容诛,以犯上论处。然而,在兵马俑坑中竟出土了大批的步兵使用的矛、铍等具有强大杀伤力的长柄武器,还有弓孥手使用的劲弓。士批成束的铜箭头。这都是违禁的呀,试想,秦始皇刑法严苛,谁敢这样大胆,冒着杀头的危险用这种违禁的武器为秦始皇陪葬?
(4)服饰颜色有犯上之嫌
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认为周尚火德,秦则尚水德,取水克火意,因此,规定“衣服、旌旗、节旗皆为尚黑”的制度,一律着黑色。可是,俑坑中的武士俑们,身上穿的无论是长的战袍还是短褐,却五颜六色、鲜明艳丽,使人大惑不解。战袍有的大红,有的大绿,长裤有蓝、紫、白好几种颜色,五颜六色争奇斗艳,这不只违反了秦始皇的规定,而且也破坏了秦始皇的风水,秦始皇能答应么?
看来,这些疑点确实对“秦始皇是兵马俑属主”提出了挑战。
那么,到底兵马俑的主人是谁呢?
也有一说。
有人详细考证了俑坑中出土的铜钺的年代顺序,追溯了大多数武士头冠和发髻的本源,判读了武士俑身上的发现的铭文,对兵马俑西侧“凸”字形小墓和楚国军阵情况进行了分析,认定:兵马俑的属主秦昭王的生母,在秦昭王时期,专权达41年之久的秦宣太后,她是楚国人,这些兵马俑是她的仪仗队,是护送她的亡灵回老家的。
但是,兵马俑的属主是宣太后的论断,仍然有两个问题使这个说法难以成立。
第一,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比秦宣太后晚50年。谁也不会把当代的新式兵器加到半个世纪前的死者的坟墓中去。兵器之一名为“相邦吕不书戈”属于秦始皇时代的三年、四年、五年、七年之物。兵器之二名为“寺工”长铍。“寺工”一词最早出现在秦始皇二年,是专铸墓葬兵器的官署。况且这些兵器出土时,土层并没有被挖掘过的痕迹。
第二,是秦宣太后的葬地。《史记》中明确记载“宣太后死,葬芷阳骊山”。实际,芷阳在骊山南麓,而兵马俑坑在骊山北麓,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兵马俑西侧的那座“凸”形的小墓,决不会是宣太后的坟墓。
一个是言之凿凿的史实,—个是明确无误的实地,结论根本不同。因而,在没有新的资料佐证之前,一般认为,兵马俑仍然是始皇陵园的一个组成部分。
6.曹操真有“72疑冢”吗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丧葬上有别于历代帝王,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公元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鲁迅先生对曹操是这样评价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的聪明不仅用在了生前处理国家大事上,就连自己的墓地也搞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据说,曹操临死前嘱咐下人为安葬他设“七十二疑冢”之事。所以,曹操究竟葬尸何处,却很少有人知其谜底。那么,曹操是否真的设了“七十二疑冢”呢?如果是真的,这七十二冢又在哪儿呢?对于曹操的陵墓所在何处,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河北省临漳县三台村。
根据《魏书·武帝纪》记载:“初平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由此可见,曹操生前就已开始筹建陵墓,其位置当在西门豹祠以西,周围还有诸侯公卿的陪葬墓。但传说归传说,三台村没有曹操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