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变工作观念,感受工作的快乐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甚至,也渐渐夺走了生活本身应有的幸福与舒适。因此,要在现代社会这样快节奏的工作中找寻生活固有的快乐,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认真地权衡、把握,改变我们对于工作的观念。因为,我们的工作毕竟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
是的,如果我们只是将自己的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做是混一碗饭吃的一件差事,那么,我们肯定不会去重视它、喜欢它,进而热爱它。但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将它看做是深化、拓宽我们自身阅历的一种途径,一种使我们的生存价值能够充分体现的方式和方法的话,那么,我们肯定会从心底里重视它、喜欢它、热爱它,从工作本身中寻找到也许正是由于变化才有了你的出生,有了你的成功。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即使是死亡了的东西也在变化着:有的重新进入无机物的组合过程,通过化学的、物理的变化,溶入新的物质运动;有的则重新被生命活动所吸收,参与了新生命的建造。
我们人类也在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在变,我们生活的节奏在变,人的生存方式在变,人的生存智慧也在变,成功的智慧也在变,人们关于工作的观念也在变……这种变化贯穿着我们人类的古今,也连接着我们人类的明天。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人类的变化呈现一种加速度,也就是说,明天的变化只会比今天快,而不会比今天慢。
变化给我们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挑战。面对着这种挑战,作为一个成功者,你应该比普通人、比以往的成功者更需要深思熟虑,以便适应这变化繁复的世界,顺应历史的潮流,同时,把握变化给你提供的机会,以便取得更大的成功。
到了上个世纪末,整个人类世界尤其是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急速的演变,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的精神、形象、思想情感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情感交流媒介的空前发展,加上新的生活用具、新型住宅、新的食物、新的思想、新的交通工具不断地发展与更新;而且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这一切变化,都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机会,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数也数不清的机会,无论你是经商、做地产,还是主攻文化市场,甚至是做股票,你都会发现机会每天都在找你。每一个想成功的有心人,绝不会放过这一良机发展自己。
具体地说,近年来,一种关于工作的新的想法和观念已经越来越强烈,即工作不应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种只用来赚钱、养家或赢得某种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的手段,而是某种工作本身应该提供给我们丰富的,并培养我们具有各方面经验的手段。
这种观念的变化给我们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甚至是彻底的。而且,这种对于工作观念的变化对整个人类历史所带来的影响都将是巨大的。
只有懦夫才会害怕变化,只有固步自封的人面对变化才会退缩,成功者就是要在变化中去寻找成功的机会。寻找到了机会,你也可能使世界发生变化,而且,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改变自己,使自己朝着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迈进。
对于暂时的失败者而言,变化也给你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提供了改变你命运的机会,提供了让你成功的机会。这一次,你不能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了。人生苦短,岁月无情,你不能再等待下去了,应该行动起来,行动起来你就可能成功。
只要有变化,任何人就都有机会!
你肯定也有!
所以,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自己原来对工作的观念加以改变,不再把工作看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就会成为最为愉快的事情之一。
2.树立积极心态,就能改变自己
所有的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取得成就和威望,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承认,都想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很多人对自己的这种渴望持一种消极的态度,于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渴望慢慢地就消失了。只有那些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才能把这种渴望变成现实,会把心里所想通过行动去实现。心动不如行动,建设幸福人生从改变自我开始。
心智模式是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彼德·圣洁博士在《人生的五项修炼》这本著作中提出来的心理概念,它是指一种深植于人们心中的对周围及世界的看法的提高和各种技巧的训练,生活艺术的思考,以及人际交往的学问,等等。这些都可以列在你终生学习的范围之内。
多使用你的大脑,坚持做智慧体操。所谓“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就衰老”。刀越磨越亮,大脑越用越灵光。不论你年轻还是年老,你尽可以多参加一些以研究为内容的读书活动,参加你感兴趣的一些智力竞赛或是游戏,收看一些智慧性的电视节目,掌握一门棋艺锻炼你的空间思维能力,使经常更新的智慧始终活跃在你的大脑里。
用科学的态度搞好大脑的营养平衡和大脑卫生。这里的营养,包括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卫生也包括生理卫生和精神卫生。适量地补充大脑所需的维生素,以维护大脑机能的正常运转;同时,给大脑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你的大脑保持着和谐乐观的精神状态。
关注大脑的“一举一动”和活动的规律,使大脑保持良好的调节机能。保证每日高效率的睡眠,关键是睡前要使大脑神经充分松弛,做到所谓“先睡心,后睡眠”。睡眠,是大脑的一种深度抑制,也是大脑恢复生机活力的主要方式。
给大脑定期“放假”,使大脑获得积极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你可以从事一些跟你自己的专业相距甚远的活动,如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可以去找文艺女神聊聊天,脑力劳动者可以去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这种智力活动内容的变更,有利于大脑各区的平衡发展和协调作用,促进大脑的智力发展。
防止大起大落的情绪对大脑深度刺激,尽量少出现所谓的“激情状态”,建立理智的生活秩序。青少年则要尽量避免色情所引起的纵欲,以及由于感情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喜欢一种运动。运动能使你的身心都得到锻炼和愉悦,它会使你永远年轻。
多动手做事。寻找一种可以精细地锻炼你的手指的活动,例如,你可以多做家务,因为许多家务劳动都具有能够精细地锻炼手指的功效。这样做的好处多多,一方面活跃了大脑机能,另一方面还有益于家庭的和睦幸福,使大脑得到精神营养的滋润。
对一切好奇。好奇,是大脑年轻、有活力的具体反映。对待新鲜事物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探求心理,不断地为自身打开一个又一个通向新世界的窗户,不断地从新世界中汲取抗衰老的“长生不老药”。
你所以有活力,是因为你认为你有活力。只要心年轻,人就不会老。如果你一直都以一种积极的、年轻的心态去看待人生,那你就会青春常驻,永不衰老!
3.多读书,就能改变自己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很多人变得浮躁,整天急急忙忙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读读书。人们离书越来越远的时候,读书就越来越成为了一件高雅和超然的事情。换了装帧、变了价格的书出了书店,进入商店,渐渐地就成了购物者“品味”的象征;又有人学着流行歌曲的样子,把新旧书目也列成“排行榜”,引导着读者们认清书的时髦与落伍;还有些人虽然早已无心看书,但因确曾读过些书,长久不读又颇惶惶然,于是就专门辟出一个书房,置买些精装书籍,也好落得个“书香满室”的坦然。
中国人读书历来讲究很多,过去的文人还会弄出些“净手焚香”、“红袖添香”的韵事来。那时候,读书的确是一种很高贵的行为,不是三六九等都能随意为之的,因此,书,成了文人们脚下的台阶和手里的招牌,书使他们总是能满怀优越感地居高临下。而“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名言表面上看似超脱,仔细想来也极具功利性,它给人的感觉是:读书可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替代某种目的,而读书的乐趣也正在于获得了目的的变通。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可是也有境界高低之分。
人的悟性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也不同。
第一境界: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在那里,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第二境界: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围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
第三境界: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第四境界: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
第五境界: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
其实读书本身并未见得怎样地超凡脱俗,所有的神秘与雅致都来自于字里行间的精妙,而阅读的行为,实在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至于读什么、怎么读,每个人则又各不相同。都说“需要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总是挑那些离我们最近的和最感兴趣的文字来读,免不了的,在某一天就会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就像饮食营养不均衡会导致身体出问题一样,阅读时的偏颇和经历的局限,也会使我们难以极目远望。而世界则在一刻不停地,纷繁地变化着,我们从书上阅读来的或许是最深刻、最重要的东西,但那些更鲜活、更灵动的部分转瞬即逝,却又是我们身边不可错过的风景。人类的历史越漫长,需要阅读的文字就越繁杂。在今天,除了纸上的文字,可以参看的还有网上信息、电视、电影等,它们不同于书,不同于阅读,但却极易形成习惯,而且,虽有浮躁之嫌,但的确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最大量的、最丰富的信息。
但读书的习惯还是会存在于很多人的生活里,学无止境也罢,附庸风雅也罢,这习惯总归是有益无害的,只是别用书作幌子,似乎沾点笔墨就可以脱胎换骨,甚至有些教女人美容的篇章里也特别提到读书,好像它比健身操和化妆品还要功效显著,可以使女人们在青春长驻之外还可魅力永存。但这些作者却都没有提醒女人,阅读不可能像化妆品和换衣服那样,让她们在瞬间变得光彩照人;而且在长年累月的阅读之后,伴随着品位与气质或多或少的变化,更不可避免的可能将是眼镜、眼袋和发涩的眼睛。
所谓“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也不过是读过之后的回味。今天读书已是人人可为之事,谁都可能有阅读的习惯,不过有人看晚报上的社会新闻,有人看大部头的深奥论著,虽说差异极大,但获得的快乐却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