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三十六年,秦王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商议两国的修好事宜。
渑池相会之事令赵惠文王分外担心,因为昔日楚怀王之事,犹历历在目。前人之事,后人之师,秦国历来是一个不讲信义的国家,赵王担心此次若去赴约,也会被秦国扣留,重蹈楚怀王的覆辙,落得个客死异乡的下场。因此,赵惠文王不得不慎重地考虑此事。
其实,赵王的担心是多余的。一来,秦国此时是主动言和,断然不会在渑池之会上妄动刀兵,招致赵国的嫉恨;二来,赵国只要做好准备,军事上加强防御,政治上加强统战,赵国就处于有备无患的境地。以上两点便可让秦国不敢妄自动兵。
很多朝中的文武百官也看清了这一点,遂有人向赵王进言道:“秦王约您相会渑池,大王去,则可保国威不失;大王不去,就显得赵国弱小而胆怯。还是去好。”蔺相如也请命于赵王,请求与他一同相会秦王。此时的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文武众臣皆建议赵王前行,赵王自然不好再犹豫。
等到赵王和蔺相如走到赵国边境,赵王又担心起来:如果秦军趁机进攻赵国,而赵国又群龙无首,如何是好?
廉颇早就想好了这一节,遂向赵王进言道:“此次大王去渑池,据臣下估计,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渑池会议的时间,前后不会超过30天。若大王30天后仍未返回,还请允许臣等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也避免赵国因群龙无首而生乱事的危险。”
赵王听闻,深感有理,所以他命令廉颇做好准备,主持好赵国的军事,防止秦军的攻击。于是,廉颇就此驻守在赵国边境,同时命令赵国其他地方的军队,迅速来援,共同守卫赵国的门户。
除此以外,廉颇还建议,派遣数千士兵随行,同时派遣军队在渑池三十里之外驻扎,以防赵王遭遇不测。然而究竟派遣何人率领那数千士兵,成了一个难题。这时候,惠文王之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提出,可以选取赵奢为将领。
赵奢何许人也,何以能够得到赵胜的赏识?
赵奢,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是当时的贵族。其乃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历史对于赵奢早年的生活记载不详,其中《战国策·赵策》载:“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由此而观之,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之时,赵奢很有可能参与其中。在惠文王四年,赵国发生“沙丘之乱”,使得赵成、李兑专权。赵奢身为赵武灵王近臣,为了避免受到赵成等人的迫害,他被迫亡命燕国,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为郡守。赵惠文王十二年,李兑失势,赵奢心念故土,就此回到赵国。
赵奢回国做田部吏时与平原君赵胜结缘。
赵奢为官,大公无私且不畏权贵。当时平原君是赵国之柱石,权倾朝野,但是其家中却有人不奉公守法,偷逃国家税款。为了展现法律的公正性,扫清收税的障碍,赵奢当机立断,杀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一时之间,赵奢成为当时赵国境内鼎鼎大名的人物。
虽然平原君素有贤德之名,但是赵奢所杀之人,却是赵胜家族的亲人,这不禁让平原君赵胜动了杀机,赵奢见此,便对平原君说道:“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贤,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闻言,不仅没有继续发怒,还对赵奢赏识有加,并借机向赵王举荐赵奢。当时赵国正值用人之际,赵王听从了平原君的举荐,任命赵奢为中军大夫,领数千精兵随同赵王、蔺相如等人,共同赴渑池之约。
及至渑池,秦王作为本次秦、赵两国君王相会的东道主,自然是热情非凡,特别是赵王初到时,秦王还以国礼接待他,这让赵王不禁在心里泛起嘀咕,不知秦王是何用意。
蔺相如看得清楚,秦王虽然在表面上对赵国以礼相待,但是在骨子里,却透着对赵国的一种蔑视。此时的秦国对赵
国不过是表面敷衍。可是赵国对秦国却不敢擅自开战,因为秦国此刻已经是披甲百万、战车万乘。赵国在国力上虽然与秦国相比只略逊一筹,但是在军事上则显露出明显的劣势。
秦王之所以主动与赵国请和,不过是缓兵之计。赵王听完蔺相如的分析,如醍醐灌顶,在与秦王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之时,心中不免生出警惕之意。
酒到中巡,秦王便露出了其强霸气势,对赵王说道:“本王听说,赵王您喜欢弹瑟,恰好本王这里有瑟,赵王何不弹奏一曲,以助酒兴?”赵王闻言,面有难色,因为赵王若为秦王弹奏,就代表着赵王自认地位低于秦王一节,如果从之,岂不是自取其辱?而如果不从,则会落人口实,说赵王无理在先,无奈之下,赵王只好整整衣冠,走到宴会中间,随意弹了一曲。可是秦王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竟让史官上前,在秦国史书上记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赵王为秦王弹瑟一曲。
蔺相如见此,自然知道秦王是有意为之,意在羞辱赵国,展现秦国的强势地位,遂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一曲,如之音,然而,瑟声虽好,却苦于无人应和。赵王听说秦王您亦擅长击缶,恰好这里有个缶,还请秦王不要吝啬,击缶为大家助兴。我想,这里人虽众多,却只有秦王可以有资格,和赵王相和。”
见秦王面露不悦之色,其臣下文武大臣也生出愤怒之情,蔺相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缶端过去,走到秦王处,献给秦王。秦王为了保全威严,自然对蔺相如所作所为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只见蔺相如义正词严地说道:“壮士一怒,血溅五步,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的距离,如果大王答应击缶之事,则大家相安无事,如果大王不答应,蔺相如贱命一条,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眼见自己的大王竟受到蔺相如的胁迫,秦王的侍卫们都面生怒色,纷纷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只是这蔺相如早就名声在外,是个亡命之徒,侍卫们还真不敢妄自行动。果然,在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之后,侍卫们便胆战心惊,吓得连连后退。秦王自然不高兴,却也别无他法,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见状,遂忙回头叫来赵国的史官,让他在赵国的史书上记上厚重的一笔道: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于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秦王欣然从之。
秦王见此,心知自己上当了,心中郁闷不已。秦国群臣整日都跟着秦王走南闯北,自然很容易就明白了秦王的心思,遂纷纷作势,要和蔺相如一搏。其中,还有人对赵王说道:“请赵王不要吝啬,献出15座城地,以作为对秦王的祝福!”蔺相如断断不会就此示弱,于是驳回道:“那么,请秦王拿咸阳为赵王祝福!”眼见蔺相如如此有恃无恐的态度,秦王遂心念一转:莫非这赵国已经有了万全的准备?再一看,赵王随军的数千人马,虽然将领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是士兵们可是一个个凶神恶煞,精神抖擞,料来必定人人皆是以一当十之辈。秦王一番思索后立马转变态度,不再在言语上针对赵国。
诚如晋朝卢湛在《览古诗》中所言:“爰在渑池会,二主克交欢。昭襄欲负力,相如折其端。眦血下沾衿,怒发上冲冠!西缶终双击,东瑟不只弹。舍生岂不易?处死诚独难!”一场鸿门宴,便在蔺相如的谈笑风生之间,将危机化为无形;一次渑池会,亦在君臣的推杯换盏之间,变成一段佳话。
其实此时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并不仅仅是几个智者的斗智斗勇,而是秦赵两国在军力、国力上的相互角逐和妥协。迫于楚国和齐国的压力,两个大国之间,必然需要达成某种默契,以免齐、楚两国死灰复燃,重新强大起来。试想,如果此刻秦、赵两国大动干戈,在齐国和楚国而言,他们便会得到喘息的机会,就此休养生息。那么东方六国的实力对比,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各国的局势,也就更加多变。因此渑池之会,其实是局势和时代的必然。
一国之君,不仅要学会权衡天下大势、以民为本、励精图治,更需要学会选拔天下良才,平衡君臣之别。《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君王要驾驭群臣,就要采取中庸之道,而这中庸之道的关键所在,便是学会平衡各方。
因而清乾隆有刘墉与和珅;唐太宗有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刘邦有韩信与张良;而此刻的
赵国则有蔺相如和廉颇。
文武之间,不可偏颇,才能够使得文武大臣如君王的两只翅膀,助其万里翱翔。所以赵王在回到邯郸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封赏蔺相如为上卿,比廉颇还略高一筹。一者,是蔺相如确实是功勋卓著;二者,则是赵王看准蔺相如是个可造之材;三者,则是因为廉颇军威日盛,功高难免震主。所以蔺相如才会在职位上高廉颇一筹,但因为廉颇盛名日久,所以其在赵国的威信仍远比蔺相如高。文武之间的平衡,聪明的赵王自然没有打破。
可惜,廉颇到底是一介武夫,虽然他在战略战术上有勇有谋,但是论到政治权谋却是个门外汉。所以当他得知蔺相如官居上卿之时,不禁震怒。
廉颇能够有如今的地位,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在从军时,他有过无数次的舍生忘死,奋力拼杀,逐渐从百夫长成长为上将军,中间的经历颇为曲折。就在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孤军深入千余里,冒着断其尾而深陷重围的威胁,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破其一军。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赵王,那么赵国依然可以青山依旧,绿水长流;然而如果没有廉颇,则赵国必然会陷入强敌环伺、岌岌可危的境地。
跟随赵王的多年间,廉颇立下赫赫战功,好不容易才出人头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赵国上下,能够和廉颇比肩者,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即使在地位上高上廉颇一筹,也能够让廉颇心服口服,因为他不仅是赵王的弟弟,而且贤达无比,但是让蔺相如凭空高自己一筹,廉颇无法心服。
于是,廉颇决定,找准时机,一定要好好羞辱一番蔺相如。廉颇逢人便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赫赫战功。他蔺相如百无一用,不过靠一张嘴,竟然爬到本将军头上去了,别人看他脸色行事,我可一点也不买他的账,不要让我碰见他,否则,我必定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的话很快便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为了免得跟廉颇见面,以至于发生不必要的冲突,蔺相如三番四次地请病假不上朝。
可是蔺相如越是这样忍让,廉颇就越加觉得蔺相如是惧怕了自己。没过多久,赵王也觉出廉颇和蔺相如有点不对劲,能看见廉颇的地方,就没有蔺相如的踪影;蔺相如活动的地方,廉颇总是凑不到一块儿。赵王封赏蔺相如,不过是为了平衡朝中文武大臣,以维持朝局的稳定,没有想到竟然惹得文武大臣如此不合。
而事态仍然在进一步地恶化。一日蔺相如坐车出去,他前脚刚刚踏出府上大门,便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而来。蔺相如为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的行为令下人们很不解,于是他们便问蔺相如:“您和廉颇,都是朝中大臣,甚至您的官职上,还要略高一筹,凭什么咱们见了廉颇,总要躲着他?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这时候,蔺相如平静地回答道:“诸位请想一想,秦王之残酷狡诈,天下闻名。廉将军和秦王比,能比他强多少?”众人道:“其他的不敢说,但是论起奸诈狡猾,廉颇将军怎么能够和秦王相比呢?”蔺相如闻言,义正词严地说道:“秦王如此穷凶极恶,我尚且不怕,廉将军如此慷慨大义,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只知道我和廉颇将军有嫌隙,却不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我们虽然是两个人,实际上却是一个整体,和则赵国强,不和则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强大,秦王奸诈,如果知道了我们不和的消息,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到时赵国恐怕就会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了。为了赵国的生死存亡,安危荣辱,我避开廉将军,又有什么不可?”
蔺相如的话,很快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大义犹存,特别是关乎赵国的安危大局上,廉颇可是毫不含糊。知晓蔺相如竟然是如此高洁之人,廉颇心中不禁生出了万分的羞愧:自己为了争一口气,竟然不顾赵国的利益,这哪里是一个国之栋梁应该做的事情?
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对于蔺相如深刻的愧疚,遂脱下战袍,背上荆条,赤着上身,徒步走到蔺相如府上,请蔺相如用荆条鞭打他。蔺相如赶紧把荆条扔在地上,用双手扶起廉颇,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赵国文武从此戮力同心,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104104501l